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坊 > 禅境神游 >

德清慈相寺

源自:德清新闻网  作者:秩名

 
    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块古代碑刻,是苏轼于公元1091年游览慈相寺半月泉留下的诗作:“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这是怎样的一座寺院,让宋代大文豪苏轼也为之诗兴大发?
 
    据记载,慈相寺在城关镇(今乾元镇)北门外石壁山之阳,晋咸和间(公元326~334年)印度僧昙者在此建庵,名石壁庵。庵旁开凿石罅(xià)如半月,得泉清冽,名曰灵泉,后更名半月泉。唐元和中(公元806~802年)改庵为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名慈相寺,延续之后。慈相寺内除了众多佛殿外,更有半月泉、泠然阁、东莱书院等景致。因此慈相寺不仅是佛家圣地,还是一座具有文化特质的“雅”寺。正如明代王淮所描述;“饱闻慈相古名刹,境界不比它招提。”
 
    然而,这座倍受苏轼等文人墨客青睐的“雅”寺,经受住了1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在70多年前消失了。多年来,众多文史爱好者曾寻访慈相寺,然而荒芜的慈相寺遗址,让人叹惋不已。近日记者也作了寻访,想知道它是怎样消失的?

 
    记者从位于乾元镇的县委党校处穿小路往东北向行走,来到一山坡地,正苦于寻找时,遇一位叫吴松的村民,说明来意,他热情地为记者做起了向导。
 
    沿溪前行,眼前出现一个山坳,内有六七幢佛殿,吴松说,这里就是慈相寺。见记者疑惑,他说,这些佛殿是近几年陆续建造的。吴松带记者来到一片齐腰深的杂草丛中。拨开杂草,数块石碑显露了出来。定睛一看,“半月泉”、“苏轼”等碑刻文字赫然在目。再仔细辨认,还有“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这不就是苏轼的诗作!记者不解,县博物馆已收藏了苏轼的碑刻,怎么这里还有?吴松说,这些石碑以前是掩埋的,近年才挖出来的,看来苏轼的诗碑不止一块。吴松又指着不远处的一潭水说,这就是半月泉。眼前的半月泉是一个只有圆桌面大的水池,也可能是杂草掩盖了它本来的形状。细看潭水,清澈见底,潭水不断溢出,流下山坡。半月泉的北面是山崖,吴松说,这就是石壁山。
 
    这一切与史料记载完全相符,身临其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随后,记者随吴松在慈相寺遗址走了几圈,除了遍地的碎砖瓦砾,再没有见到其他让人兴奋的发现。也许吴松看出了记者的心思,他说,关于慈相寺是怎样消失的,他父亲知道得更多。
 
    吴松的父亲吴雪松得知记者来意,他说,你算找对人了。他向记者讲述了慈相寺最后的日子。
 
    90年前,吴雪松的父亲逃难到德清城北,在慈相寺周边开荒种地,经常与寺院僧人打交道,对慈相寺情况非常熟悉。当时从县城北城门到慈相寺有一条石板路,经过上下十八步,才到慈相寺,路两边有高大的梧桐树和松树。当年慈相寺虽然已经衰落,但佛殿仍然很多,还有僧人做佛事。之后由于连年战乱,香客渐少,寺院难以为继,以卖田地度日,他父亲也买过寺院的田地。
 
    抗战爆发,日本人打进德清城,随后在县城周边山头修筑工事。慈相寺北面的百凉山修筑工事时,可恶的日军拆了寺院的柱梁,把木料搬运上山,然后又焚烧寺院,整个寺院成了焦土。至解放前,寺院只剩下部分围墙和佛殿的断壁残垣。
 
    他记得,解放初德清园耕照相馆橱窗内曾经有慈相寺的外景照片,照片的画面是一个围墙,中间有一圆洞门,内隐约可见佛殿。后来他曾想寻找这张照片,可惜没法找到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号召兴修水利,慈相寺断壁残垣中的许多石料被运走。至七八十年代,农民开始翻造房子,大家都去慈相寺挖寺庙墙基石,他也挖,至今他家的房基中还有慈相寺的石头。他记得,当时的半月泉还很完好,是一个直径约5米的半月形水池,周边用大小一致,凿得很整齐的石头垒叠。有人把这些石头撬走,然后首尾排列起来,以每丈3.2元出售,有的被运到新市造桥。现在还能见到的几块石碑,是当地一些老人偷偷掩埋的,不然早就没有了。从那以后,千年古寺湮灭了,寺院遗址成了吴雪松家的番薯地。据说那里长出的番薯特别甜。
 
    一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寺就这样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所幸的是,现在慈相寺遗址还在,半月泉还在,古碑还在。900多年前的苏轼为慈相寺留下了“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的诗句,而后人能否“众人齐出手,重建慈相寺”呢。但不管怎样,德清与慈相寺的千年佛缘将会永存。
 

标签: 德清  慈相寺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