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禅机故事 >

禅机故事:十三种方便

源自:佛教图书馆 作者:滕征辉

 
    茗山长老是太虚大师的弟子,觉真法师的师父,原上海佛学会的会长。茗山长老有一篇文章《我的慈悲主义》,讲了自己学佛的缘起,以及实施慈悲主义的十三种方便。 
 
    长老少小时,就随母亲念阿弥陀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由此种下慈悲的种子。十九岁出家,在小庙上晚殿,总念忏悔文:“大慈大悲利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二十一岁在焦山,听讲《心地观经》:“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二十四岁在南岳,受到灵涛法师的开示,不仅开始懂得慈悲的意义,而且体会行持的益处。  
 
    从那时起,茗山师把每周日定为慈心纪念日,当天要做两件以上给人快乐的事;每周一定为悲心纪念日,要做两件救人苦难的事。过了两年,每逢周日和周一,就成了长老的欢喜日,索性周二到周六也开始行持一切善法,以种种方便之门,记录慈悲之事。十三种方便如下:  
 
    1.利他:“宁可天下人负我,莫叫我负天下人”,立身处世,一言一行,均以利他为标准。  
 
    2.同情心:1943年长老因交涉寺产被绳子吊起,由此发心,见众生受苦,如同身受,必多方援救。  
 
    3.恒顺众生:如春雨、夏风、秋月、冬阳,如车船飞机,做时代需要众生欢迎的一个人。 
 
    4.公而忘私:为各地佛会办过几百桩案件,鞋跑破、嘴磨破、钱花光,学祖师为法忘躯、学菩萨为众生服务、学佛陀行慈悲之道。  
 
    5.不害:深信因果,善恶有报,一心只想感化他、救助他,绝无怨尤。  
 
    6.广修供养:不贪吃、不贪穿,没有一点嗜好;对别人有求必应,自己的一切都用作公益。  
 
    7.忍辱勿嗔:受过别人指责、冤枉、欺侮,均逆来顺受,牢记弥勒偈,“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沫吐脸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8.戒杀放生:古诗曰,“卷帘归乳燕,凿牗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莫点灯。”严守沙弥律,“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杀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平时,最怕走路踏伤蚂蚁昆虫、最怕信手拍死蚊蝇,不敢养猫——怕它咬死老鼠;每年四月初八,买鱼放生;尽量劝人吃素戒杀。  
 
    9.看护病人:在岐山生过两次大病,解病者,医药占十分之三,调养占十分之二,看护占一半;以后见他人生病,自愿看护,时时安慰,处处顺从。  
 
    10.不说使人烦恼的话:忌妄言、恶口、两舌、绮语;只愿说至诚语、柔和语、和解语、称赞语。 
 
    11.和悦的容态迎人:任他世事炎凉,我只笑脸相迎,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参透“今生人见喜欢者,前世见人喜欢故”;笑容中带有几分谦光、敬意、恳挚、真诚。
 

标签:   故事  禅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