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坊 > 禅境神游 >

七塔寺

源自:百度百科  作者:网络


    七塔寺在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路183号,是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东著名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称东津禅院,曾改称“栖心寺”、“崇寿寺”、“楼心寺”。后因在康熙年间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文革”期间,该寺遭到破坏。1979年后,逐渐修复寺前七塔、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玉佛阁、慈荫堂、东西厢房及围墙等,建筑面积1.14万余平方米。
 

    七塔禅寺全称七塔报恩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东近彩虹北路,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是宁波城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大规模佛寺。1983年被列入中国大陆汉族地区的重点寺院,2011年1月7日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庆观宗寺)之一。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

    七塔禅寺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后更名为栖心寺,寺内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至明代初年,为防倭寇,迁海到居民入内地,普陀山宝陀寺观音像也被迁入七塔寺内供奉,因而寺名改为“补陀寺”。明末清初,寺前立七座佛塔,代表禅宗起源,因而得名七塔禅寺。清末,慈运上人任七塔寺住持,传布临济宗,形成“七塔寺法派”。1980年寺院修复开放。1994年可祥法师接禅门大德明旸长老所传之心法,成为临济正宗第42代传人。


藏奂禅师:

    藏奂禅师是马祖道一嫡传法子、五泄山灵默大师的弟子,故东津禅院属于禅门洪州宗一脉。藏奂禅师深通禅宗心法,在甬城大开法筵,广设禅席,接引十方英灵衲子奋志冲关,直参本来面目。《宋高僧传》称其“凡一动止,禅者必集,环堂拥榻,堵立云会。(藏)奂学识泉涌,指鉴歧分。诘难排纵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咸通元年(860年),浙东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裘甫率领二千多乱兵闯入寺院,欲行抢掠。寺众惊骇逃散,唯心镜禅师临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禅定,神色不变。众兵惊异慑服,作礼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第二年,郡守以此事奏闻朝廷,盛称师德,懿宗诏改“东津禅院”为“栖心寺”,宰相裴休为此捐帛书匾。

景观名点:

    七塔禅寺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除主要殿堂为古典建筑外,还保存有一批珍贵文物:①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等字样。②宋代大铜钟两口,各重达七、八千斤,分别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③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绪颁赐之《龙藏》一部。④梵文贝叶经一束。⑤清代石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工艺精妙,形神兼备,佛门珍品,海内无双。⑥“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所藏各种珍贵文物等。

    七塔寺的殿宇建筑,基本保持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庄严典雅。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下为法堂)由南向北,先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东侧厢房,由外及内,依次为钟楼、香烛(法物)供应处、五观堂、诸经坛、自动化办公室、报恩讲堂等,厢房北面为玉佛阁(慈荫堂),东面为库房、综合楼、招待所等。西侧厢房,依次为鼓楼、客堂、净土坛、电脑监控室、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等。

山门

    山门之前,有七佛石塔拱卫两边,极有气势,七塔寺由此得名。山门西侧,立石碑一块,为市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立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之标志。山门正中为一堵黄墙照壁。左青龙、右白虎两门,以通出入。照壁之阳,“七塔禅寺”砖雕贴金榜额,为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庄严。照壁之阴,镌“唐代古刹”四字,笔力雄遒,乃杭州书法家俞德明所书。

天王殿

    天王殿为七开间建筑,观音斗层檐,上挂“天王殿”匾额,为余德明所书。殿门楣上,悬横匾一方,额曰“七塔寺”,乃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墨迹。殿中供一尊竖膝袒腹、笑态可掬之弥勒化身坐像。背供韦驮立像,双手合十,双臂置宝杵其上。殿两边为四大金刚,泥塑彩绘,头顶兜鍪,身披铠甲,极其威武,外悬“三洲感应”横匾一方,乃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之笔体。
 

圆通宝殿

    乃七塔寺之正殿,为七塔寺整个建筑中心。殿前庭院宽敞,中置一高大香炉宝鼎,正面镌“七塔禅寺”正书,背面刻“万年香火”篆文。东西两边,为小石子铺成的甬道,中植6棵银杏,树种珍稀,其中四棵于一九九九年被市政府确立为二级古树名木。

    圆通宝殿为七开间建筑。四周山墙之外,围以玉石栏杆,黄墙白栏,相映成趣。殿顶覆青灰色筒瓦,歇山顶,重檐斗拱,气势峥嵘。殿内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贴金之千手观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极其高大,双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莲花宝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神态,令人肃然起敬。龛背供杨枝观音像,妙相庄严。殿后两侧,左塑文殊,跨青狮;右塑普贤,跨白象。殿内周壁,嵌有光绪年间雕刻之五百罗汉造像砖。众多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外罩玻璃,以防损坏。殿东首,悬大铜钟一口,铸于南宋嘉定十一年,重七千斤,扣之,其声訇然,余音绕梁,历久始歇。圆通宝殿外墙,嵌有石柱,上刻楹联,皆清代显官鸿儒墨迹,文革之时,幸免厄难,弥足珍贵。

钟楼

    圆通宝殿外东侧,有钟楼一楹,重檐翘角,古意盎然。有大铜钟一口悬其上,铸于南宋绍兴四年,双首龙钮,呈竹筒形,重八千斤。底层供地藏菩坐像一躯。与钟楼遥相对应之西侧,为新建之鼓楼,其造型与钟楼相似。上置大鼓一面,直径约2米左右,世所罕见。

三圣殿

    三圣殿在圆通宝殿之后。殿前过道,有青石栏杆遮护,阶下空地开阔。三圣殿宽七开间,极为宽敞。寺中拜忏、 诵经等佛事,多于此殿举行之。殿供西方三圣装金立像,雄伟而庄严。龛背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妆金立像,法相庄严,观者称叹。殿后两侧,分塑伽蓝菩萨、祖师菩萨坐像。殿之两侧,悬《九品莲台图》,宣纸设色,工笔精绘,装于玻璃镜框之内,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神采飞动。观者肃然起敬,倍增净信。

藏经楼

    藏经楼在三圣殿之后,下为方丈(法堂)。门上横匾一方,题“方丈”两字,字体遒劲,乃晚清镇海书法名家陈修榆所书。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为鱼乐园;上架一桥,名“接引桥”,小巧玲珑,以供观赏。方丈殿正中供释迦如来坐像一尊,迦叶、阿难尊者侍立两侧。后侧为大和尚办公室;东侧室为会客厅。

    藏经楼贮清乾隆时颁行之《龙藏》一部,分贮于两侧十口大经橱之中,橱门刻《千字文》标目。此外,尚有竹纸方册线装日本卍字正续藏经一部;民国时影印《宋碛砂藏》一部,宣纸横册线装;铅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楼中并珍藏梵文贝叶经一束,佛国奇珍,他方所无。

    藏经楼后为祖堂。堂正中供有唐开山祖师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系光绪年间重修,人称唐塔。塔之两边,分昭穆供历代住持牌位。


历代主持:

    心镜禅师(790—866)

    慈运长老

    智圆上人(1873—?)

    常西上人(1868—1936)

    圆瑛法师(1878—1953)

    溥常长老(1866—?)

    月西法师(1915—1993)

僧侣生活:

    七塔禅寺为禅宗丛林,常住僧众按照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和合共处,住持佛法,过着学修一体化的丛林生活。

    寺院僧众日常作务,除每日早晚课诵及各种佛事活动外,主要以自修为主,看书,抄经,坐禅,念佛,学电脑等。为提高僧众佛法修学素养及为常住与信众服务能力,寺院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及讲座,教授佛学知识、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以及外事接待、消防安全知识等,形成了学风蔚然、道风良好的丛林气象。生活方面,集体用斋,坚持过堂,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已德行,全缺供养;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寺院除主要执事外,常住僧众二三人共住一寮房,每日闻板起床,闻鼓上殿,形成了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同时,寺院尊老风气浓厚,凡年满七十、在寺院常住十年以上者,均配给设备齐全的单人寮房,指定专人负责照顾料理,使之老有所养,安享余年。

标签: 禅宗  禅寺  七塔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