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与返观如何操作的讨论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LX:随时注意自己心里的状态就是返观吗?
FZT:注意自己的状态是观,看看是谁在注意自己的状态是返观。
ZN:返观是找主体吧,我记得。
HP:我也请教大家,返观是当时对自己的觉察,还是过去一段时间后,对过去发生事情的回想关注?
LX:过后观就差一个层次了。
FZT:返观一般是在当时。过后观好像也可以。
HP:哦,观是关注自己的主体对外的反应,返观是当时对自己所起用主体的起处关注?对吗?
FZT:我觉得是这样。
LLJ:在操作的过程中,分一点心,关注谁在操作,就是返观。过后如果可以抓住状态的尾巴,也是返观。
LX:过后观也行,就是功夫高后随时观。
FZT:“我发现我不高兴了”,“我不高兴”是被观到的,那个知道“我不高兴了”的是主体,返观就是看那个知道“我不高兴了”的在哪。
XWH:难就难在“分一点”,通常就会全都过去,被盖住了的感觉。
FZT:是的。
XWH:分一点心,这也是个功夫,是不是?要通过提高觉察力来获得这个能力?
FZT:这个得反复练习,逐渐体会。
LLJ:是要功夫与时间的。
XWH:观是主体的功能,那返观呢,也是主体的功能?
LXY:返观是主体的操作吧。
XWH:返观是更深的主体在看?感觉观和返观的主体不能是一个吧,否则自己怎么看自己呢?
FZT:返观是寻找更后面的主体。
LLJ:平时中也有返观类似的例子:当你在全身心做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就可以理解为类似返观。
XWH:如果返观是更后面的主体在看,逻辑上就通了,这样就通过返观不断找到后台,是不是?
返观是寻找更后面的主体,但原理上是因为更后面的主体观过来了,所以才能找到它,是不是?
FZT:我觉得是,在没有究竟前,是一重又一重的我。
XWH:那我理解了。
YWY:我觉得每次就一个起用好像只能完成一步返观,再多走几步就感觉走不下去了。
FZT:我觉得一次能有一步就是进步。
LLJ:返观状态的本质是当下的“我”,突然意识到当下“我”后面的那个“我”。
LX:应该打破目前这个“我”对吧?我有点懂了。就是层层后退。
XWH:刚才说的平时中也有返观类似的例子:当你在全身心做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就可以理解为类似返观,就是一刹那。
YWY:而且我总觉得返观的“我”在身体之外,不知道对不对?
FZT:龙山讲座中,作者说主体就是“识”是在身体里呆着的,在我整理的最后有原文,应该不在身体之外。
HP:我个人觉得返观的我不是在身体之外的,观或者返观都是在我的主体条件下来看,看到的是更多层次的投影而已。
如果超越了我的层次,就可以知道其实观或者返观是一种操作,目的是为了寻找更高的主体。
XWH:YWY的感觉可能是找不到位置产生的吧?
YWY:我觉得是不是像一间屋子里点着一根蜡烛,然后周围都是镜子,每个镜子都反射其他镜子的映射,然后我们就是按照镜子里的投影一层层去寻找原先的蜡烛。
LYR:YWY是在从外往里看,是盖住主体了,应该是从里往外看,不改变当下状态的看。
YWY:哦,谢谢!
HP:其实LX的总结中作者的话语说得很清楚,返观本质上还是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从下往上,从末往本,从影逐本。
LLJ:根据作者最新的描述:在状态是更重要的方法,呆在状态中再去观与返观更有价值。另,观与返观要训练成一种习惯。
XWH:是,如果观导致出了状态,先回到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