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画和尚担当
源自:人民网 作者:担当
很早就对担当有兴趣,但一直苦于可见到的资料很少,不敢妄加评说。近段时日,身边多了些谈禅说经的朋友,再拿起担当的画,更觉其中三昧,曲妙通幽。于是终于还是搜罗出一些关于他的文字,暂为简明之用。
谈到画家,总不能不谈画家的生平。艾略特也说:“事实并不败坏趣味。”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普荷、通荷,号担当,别号布史、此置子、迟道人。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生,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染微疾而卒,享年81岁。云南晋宁县人。祖父世家皆为文人,少即以诗文闻名乡里,然仕途不顺,科场失意,遂纵情五岳,遁入空门。其间亦有许多演义故事,例证不凿,暂且不提。唯与徐霞客交友一段,可从徐氏游记中觅得点滴影踪。“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之意,因友及友,余之贫而获济,出于望外若此。”二人遂成“只许一人知,何需天下识”的终生知己。
认识一个画家最直观的途径还是看他的画。担当的作品不是很容易看到,中国美术全集光盘版了收录了一些,署名为普荷,另外重庆出版社有《担当山水画风》发行,听说还有一本《担当书画集》,分作数卷,但笔者一直无缘识见。原作在云南省博物馆和四川省博物馆有藏,面貌以水墨山水为主,皆具禅意。
以禅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历来是有传统的。在文人画家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王维,有“人生到处知何似,恰如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趾,飞鸿哪复计东西”的苏轼,还有参禅论画以禅家分野辟喻绘画南北宗之说的董其昌。禅僧画家有“粗恶无古法”的法常,有疯疯癫癫的梁楷,还有著名的石涛和八大。
可以说,没有禅的渗入,东方艺术定将是另一翻面貌。担当本是出家人,他对于禅与画的理解自有精妙之处,由两句偈语题诗可见一斑:“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也非画”。语皆由心性而出,在家人无可比焉。陈传席在《中国绘画美学史》第四章和《中国山水画史》第七卷对此有专门论述。
用语言来描述绘画是危险的,尤其是性情之作,总觉隔靴搔痒,言不及义。担当的画乍看之下粗陋生疏,全无笔墨,然细细品位,竟冷逸孤绝,缘生象外,实有趣冷人闲之感。乃曰:“三昧在于无墨处,不劳画里觅痴僧。”记之以励志,留待日后重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