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图
源自:新浪博客 作者:朱见深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第八任皇帝成化帝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画幅上的人物看似一人盘腿而坐,实为三人合一。左侧老者着道教冠帽,右侧老者儒家衣着,二人相对而坐,手各持经卷一端,中间一僧人手执佛珠,两手搭在二人的肩上。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此画意在“合三人为一体,蔼一团之和气”。画幅借用的是“虎溪三笑”的典故。相传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居庐山东林寺三十载,有送客不过溪的习惯,如果送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一天,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话很投机,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慧远相送二人下山时,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桥,直到后山的老虎发出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作者朱见深为明朝第九代皇帝,据说这幅画创作于他即位的第一年,用以表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展现和睦氛围,期望人们团结友爱,社会和平,以及对统治稳固的期望。

很久以来,儒、佛、道三教一直是影响我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内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慧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三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精妙绝伦,一团和睦喜庆气氛。当时成化帝欲为于谦等前朝老臣平反昭雪,却遭到了近半数朝臣的反对,导致朝臣的对立分裂更为加剧。这位才子皇帝并没有用乾纲独断的方式,而是连夜画了这幅画,并为之御制一团和气图赞。第二日早朝,成化帝将此图带上朝堂,展开来与众臣观摩,说明创作此图的良苦用心,大臣们观此图、读此赞,莫不唏嘘流涕,从此消除恩怨纷争,朝政趋于安定团结,皆赖此图之功也。然而,此图的功用却远没有结束,其后更成为三教合一的重要象征。而画面中的陆修静、陶渊明和惠远,也被看作成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的合体像。
明朝从开国以来,“三教合一”即为统治者所采用。朱元璋撰有《释道论》、《三教论》等著作,提出用人以儒为主,但对佛道也给予肯定,主张三教虽在经典和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对付民众还是“不可缺”的。在他看来,只要对释、道两教加强管理,就可以充分发挥释、道二教维系封建纲常的作用。因此明代对于出家人的身份登记、人数限制、庙宇规格、个人行为甚至出家年龄都有严格的规定。朱元璋的这套以儒学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互补并用”的宗教基本政策,以后历代统治者均一直奉行。
在思想领域,儒释道三家均有著名人物推崇“合一”的理论。在儒家方面,王守仁为其代表人物。他曾举例说,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间大厅,后来由于子孙分居,渐渐被隔成了很多小房间。这样再传四五代后,“则失其本之同”,变成了见仁见智的状况。而稍后的林兆恩更以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道、释两教的教理,创立以儒为主体的“三一教”,宣称要“以三教归儒之说,三纲复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道教方面推崇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是张三丰。他认为“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佛教方面提倡三教合一思想的人较前两者为多,像“明末四大高僧”都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倡导者。四僧之一的莲池大师曾咏唱道:“胡须秀才书一卷,白头老子丹一片,碧眼胡僧袒一肩,相看相聚还相恋。”另一位憨山大师主张“儒释道一心论”,他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