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读书交流 > 主体 >

关于恻隐之心与自性的讨论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YJ:有个问题请朋友们开示:
 
    1.为什么普通人是自性--(化现为)自心--八识--七识--六识作用于世间,而不能是自性直接展现出来?
 
    2.理论上来说,任何人不都有可能做到让自性直接展现到世间吗?
 
    LH:1.层层能障,业力,习气,覆盖了本心。
 
    2.理论上是。
 
    BY:因一念起无明而生识进入轮转,识不断熏染有所执故不能回还,去染(层层投影)还净,方能回归本来面目。
 
    YJ:儒家讲的“恻隐之心”是不是自性的直接展现?
 
    BY:与起“恻隐之心”的这个人的心起处有关,不能概以论之。
 
    YJ:也就是说起处还不一定是“本心”?不是自性的起处也可以起“恻隐之心”?
 
    BY:是的,所以作者定义的主体包括(六,七,八,自性),所谓的起处也是自性生的心执在某个层面,因生的心不能回到本位,所以才有所执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因为你问的是个开放的问题,如果是某个具体的人,和起“恻隐之心”时的状态,才能讨论这个人起此心的起处。你自己可以看你自己何时会生起“恻隐之心”,然后自己慢慢品。否则这样讨论无益。因为按原理,所有生灭的都不是究竟,大家的迷都是因为对真正生心处不清楚。所以建议自己看按原理你是怎么品此问题与现象的。
 
    YJ:我的理解:“恻隐之心”是不分人的,是不受时间、外境影响的!书中说一切生命体的本心都同质的,正因为是同质的,所以才会有“恻隐之心”,才会“感同身受”,才会“不虑而得”,这个“心”人人所同具,就象孟子讲的看见小孩即将坠井,必欲救之之心,那这个起处是人人所同的。
 
    BY:自己现量体证后再讨论吧。你现在是推理的。因为这个表达一定对应一种状态。
 
    LH:对。
 
    BY:YJ的解释还是基于意识层面的表达,不是实证。
 
    LH:得先搞清楚所谓“恻隐之心”的定义才能讨论。
 
    YJ:“恻隐之心”日常经常发生,例如,我看见身边一个小孩滑了一下,我内心便会一揪,便会自发地想去扶住他,这个就是“恻隐之心”,是天然的,这个起处不是本心吗?
 
    BY:自己参。你知道这个状态的那个在哪里?
 
    YJ:谢谢提醒!“恻隐之心”的起处不清楚,但能知道“恻隐之心”的那个,能体认到。
 
    BY:知道你体证的东西的那个在哪里? 能体证到的还在你的觉知范围内,真正能觉的是不能直接被体证到的。
 
    YJ:是,那接下通过作用展现来体认,如何?
 
    BY:自己慢慢体会。
 
    YJ:正是!
 
    BY:对七识和六识的起用先分别清楚,再慢慢融入中丹田的法流中,慢慢再证到这个流的根,就知道七的起处了。
 
    还是时时品自己的内在,不外求。
 
    YJ:是。
 
    BY:建议你先体察现在和刚才问问题时的状态,是否不同,为什么?
 
    YJ:因为走的心、脑不同起处。因为没有明确的体证,原本以为“恻隐之心”就是本心的一种表现。
 
    BY:还是跟着作者的书,用心慢慢品,看看能品到什么再表达出来。因为我个人体会,每过一遍感受都会更深一些。
 
    YJ:这点我已经有体会了,这次精读学习,从书中品出了不同以往的内容,这种变化还在继续。
 
    我感觉自己在做功夫时,有时是意识在指导,有时是本心在指导,按照自己内心直接出来的表现形式或内心自发的对当下状态的调整,是本心出来的;按照外面灌输的知识去做,是意识指导的,而意识指导的往往不被自己内心所接受!
 

标签: 自性  恻隐之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