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成就
源自:禅吧网 作者:白云禅师
有一天,佛陀释迦世尊,在波罗奈国的施鹿林里,与弟子相聚在一起,准备宣说大乘菩萨成就法;在座的还有许多旁听者,以及与会的赞助人员。
首先,有一位名叫弥勒的菩萨,从座位中站起来,走向世尊,恭敬顶礼,然后恳求地问道:
世尊!有什么方法,使得菩萨的成就,不为邪道所欺,恶师所诱,而能很快证得无上的正等觉?
世尊闻言,赞赏地说:好,问得好!尤其是你能为众生设想,提出饶益利乐人天的问题,期望知晓甚深的法义!
稍事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菩萨成就一法,我当分别解说,希望大家认真地听,认真地思考!
弥勒菩萨恭敬答应,同时提出问题说:何以说成就一法?
世尊点点头,解释一法的意义,他说:发心起念最好的范围,就是发菩提心一法。
还有二法吗?
是的,还有勤习奢摩他和修学毗钵舍那。
什么是奢摩他?
就是止法,此法具有寂静和能灭的功用。可以摄心不乱。
什么是毗钵舍那?
就是观法,此法具有观照和察觉的功用,可以正慧抉择。
尚有三法吗?
有,一是成就大悲,二是修习空法,三是于一切法不生分别!
如何是大悲?
就是救他之苦,利乐一切众生。
如何是空法?
离诸利养,不住空闲,明了通达,是为空法;例如观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如何是于一切法不生分别?
所谓一切法者,即是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等;于此法中,不计执、不染着,平等一如,相应者即是。
更有四法吗?
有,一是安住净戒,二是离诸疑网;三是乐阿兰若,四是起正见心。
如何是安住净戒?
所谓净戒,即是清净戒行,学佛行者,住戒不犯,持戒精进。
如何是离诸疑网?
疑惑交络,犹如网罗,是为疑网,故从佛闻法,离诸疑网,始获饶益。
如何是乐阿兰若?
阿兰若即是极静处;远离尘嚣精进觉道,即是乐阿兰若。
如何是起正见心?
即八正道中的离诸邪倒之正观,远离颠倒梦想,即是正见心。
更有五法吗?
有,一是住于空法。二是不求他过。三是常自观察。四是爱乐正法。五是摄护于他。
如何是住于空法?
于法中起思维、升进、不坏而不动,是谓住于空法。
如何是不求他过?
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求他人的过犯而使受到伤害。
如何是常自观察?
佛慧之所得,来自闻思修,忏悔之行法不离自我观照和察觉,所谓究竟所以即是。
如何是爱乐正法?
不为外道所迷惑,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行于觉道即是。
如何是摄护于他?
摄是摄取,护是护持,可以说,就是济度的意思。
更有六法吗?
有,一是无有贪欲。二是不生嗔恚。三是不起愚痴。四是常离粗语。五是住于空性。六是心如虚空。
如何是贪欲?
摄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足,也就是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永不满足。
如何是嗔恚?
令身心热恼忿怒,而起诸恶业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者。
如何是愚痴?
异名为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者。
如何是粗语?
即是粗恶之语,以恶口诽谤他人之言语,以达毁誉之 目的者。
如何是空性?
真如之异名,离我法二执之实体,修空观,了实性,因之而显空性。
如何是虚空?
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是谓虚空,虚与空皆是无的别称,具有体相;其体平等周遍,其相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
更有七法吗?
有,一是住于正念。二是成就择法。三是发起精进。四是常生欢喜。五是身得轻安。六是住诸禅定。七是具足行舍。
如何是正念?
离邪分别,念法实性,也就是舍相入实。
如何是择法?
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或者说辨别法之是非。
如何是精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