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经典推荐 >

中国的禅宗

源自:搜狐图书 作者:圣严法师

 
    (一)六祖惠能之前:六祖惠能大师之前的禅宗有两个方向,其中之一是由菩提达摩传承下来,另一支是其他各宗祖师所传。菩提达摩传到四祖道信之下,分出牛头法融与东山弘忍两个系统,通常都以弘忍为禅宗五祖,因为他是惠能的师父。其实法融也是四祖的弟子,并且传了七代,到鸟窠道林以后才逐渐消失。至于不在菩提达摩系统之内的禅师,早期有竺道生、僧稠、法聪等人,都对后来的禅宗思想造成影响。另外天台系的南岳慧思、天台智GFDA1等人,以及华严宗的清凉澄观、圭峰宗密,也是著名的禅师。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的时代,并不一定全是顿悟法门。例如达摩的《二入四行》主张理入和行入(见拙编《禅门修证指要》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所谓理入,也就是以直观的方法契入理体,顿悟佛性。所谓行入,有四种观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是有次第的渐修法门。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也提到:“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又说:“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即随分寂定,亦得随分息诸烦恼。”(见《禅门修证指要》的《入道方便》)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论》(即《最上乘论》),主张守心第一,而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又说:“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禅门修证指要》的《修心要论节录》)这是有心可守的,不是顿法。尤其他又说:“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同前《修心要论》)这也是有方法的,而且是根据净土经典的日观。
 
    从以上三段引文可见,六祖以前的禅宗仍然属于印度禅观之延续,到了六祖才出现所谓直指人心、不落阶梯的禅风。
 
    (二)六祖惠能惠能大师是听《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所以特别重视《金刚经》。他在升座说法之初就告诉人:“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智慧度”的意思,亦即以大智慧从生死烦恼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不过在他之前的祖师叫人用口念,而他提倡心念。
 
    六祖不主张空心静坐,也不主张心外求佛,如果不能自悟,也需要请善知识来开导。又主张定慧一体,曾云:“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是定慧同时,与传统的先修定而发慧的观念不一样。他又说:“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他对于坐禅有如下的观念:“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他反对“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癫,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这些都是依据前面所引大乘诸经“以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即是三昧”的观念而来。因此惠能大师特别引《维摩经》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两句话,引申出“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以上皆见于《六祖坛经》,参阅《禅门修证指要》的《六祖坛经录要》)。
 
    (三)六祖惠能之后的禅宗曾任日本驹泽大学校长的忽滑谷快天曾将中国禅宗的时代加以分期,从达摩到六祖称为“纯禅时代”,六祖惠能以后到唐末五代称为“禅机时代”,此后到宋朝叫“烂熟时代”。继而式微,到现代则由虚云和尚和来果禅师中兴了中国的禅宗。
 
    所谓禅机就是引用棒喝、机锋等手段来帮助禅修者破除我执。自北宋开始的烂熟时代,出现了公案、话头、默照。公案,是指古代禅师们开悟过程的个别案例。在此以前尚无人予以搜集、整理,到了北宋,首先由汾阳善昭编辑了《先贤一百则》,雪窦重显编辑《颂古百则》,五祖法演初提“无”字公案,叫人参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到大慧宗杲努力提倡“赵州无字”,与大慧同时的宏智正觉则首倡默照禅。什么是公案?什么是默照?请参阅拙著《禅的体验•禅的开示》的《中国禅宗的禅》。
 
悟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提过一些。悟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经悟过的人才知道悟是什么,而悟的方式和悟的程度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人的根器有利有钝,修行功夫有浅有深,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悟境就不会相同。不过有一个原则可以衡量自己是否真的开悟。如果入于与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等心理相应,再大的神秘经验,甚至你自认已经过一番惊天动地的改变,也不过是一种称为“觉受”的境界,而不是证悟。当你发悟的当时,如果有喜不自胜的感受,可能是悟,过后即归于平淡,与常人无异,所不同的是少了自我中心的贪、瞋、痴、慢、疑等心相。如果悟后还有烦恼,那表示可能是小悟,也可能是未悟。悟后至少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日,心中时时处于万里无云,连日月也不存在的情况下,但并不妨碍世间的一切现象,待人接物跟普通人一般正常,甚至更为谦虚。

标签:   禅宗  中国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