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经典推荐 >

禅修的四个阶段

源自:显密文库 作者:慈诚罗珠

 
    (一)对立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还是很苦的。因为在调服内心的时候,它会反抗、抵制。有些时候昏沉,有些时候掉举、散乱。而此时我们自身的修行能力又很弱,我们的内心,就像飘在空中的纸一样不由自主,一切都要听从烦恼、杂念的摆布。痛苦、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自私、贪欲等烦恼随时都在轮番攻击、威胁着我们。这是修行人最痛苦的阶段。
 
  一般人会说,修行的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修行障碍,诸如生活、工作不顺利等等;一种是内在的修行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等等。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内、外、密最大的违缘,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情绪。
 
  战胜的过程,有很多方法:修加行,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禅定等等,就可以逐步调服内心。
 
  (二)失力阶段
 
  修行人和内心斗争六个月左右以后,通过禅定获得了一些力量,意识、杂念便逐渐失去力量。此时虽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烦恼,却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修行人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比喻来讲,此阶段的烦恼、杂念,就像初春的风,即使刮得再厉害,也不像冬天的寒风一般刺骨,因为开始尝到了甜头,获得了第一步的胜利,便开始对修行产生了兴趣与信心。
 
  杂念为什么会失去力量呢?有两种可能:一个原因是了证悟空性,证悟了所有的念头、杂念都是幻觉;另一个原因,虽然没有证悟空性,但禅定修得比较好,心能够静下来,在禅定的状态当中安住的时间比较久,杂念生不起来,即使偶尔会有,但也失去了力量。
 
  (三)和睦阶段
 
  这时候也有杂念,但杂念很配合,与我们的心相处得很和睦,不但不会影响修行,而且在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杂念反而变成了修行的助缘、顺缘。我们的内心,仿佛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佣人,让它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都不抵抗。
 
    用比喻来讲,就像阳春三月的微风,轻柔、舒缓,吹过以后,也了无痕迹,不具任何破坏性。这时可以说已经降服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意味着降服了三千大千世界。达到这个修行境界以后,修行人会非常幸福,不但对修行不生厌倦,而且非常喜欢修行。
 
  这时候我们需要杂念,没有杂念,就无法修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否则虽然内心很平静,但也许属于第二种禅,不一定与解脱有关。
 
  (四)念头自解脱阶段
 
  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虽然还有念头,但在念头冒出的同时,修行人立即就能感觉到念头是空性。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还没有来得及造业,就消失了。
 
  所谓的自解脱,是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断除了它的命根——执着。这种念头与空性感受无离无合,也叫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当然,真正的二谛无二无别,要八地菩萨以上才能够做到,但此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这还不算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一般属于大手印的境界,或者也可以说是大圆满最低层的证悟。
 
  当不清净的杂念消失以后,就会现出内心真正的本来面目——佛的坛城,这也是内心本身的一种作用。执着,就显现不清净的轮回;证悟,就显现佛的坛城。进入佛的境界以后,清净和不清净的现象都不存在,唯有如来藏的本性、大光明、大空性,这叫本来的心。
 
  其实,在前面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当中,心的本性并没有变化。虽然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但四个不同的阶段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从佛性的角度来说,证悟一地时候的本性,和当初凡夫最混乱阶段的佛性,永远如如不动、恒定一味。
 

标签:   禅修  慈诚罗珠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