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阁楼图
源自:桂柳小叶 作者:李思训
此幅《江帆阁楼图》的长度是101.9cm,宽度是54.7cm,颜色比较显素色,系早唐时期李思训孤本佳作。
图的上方是高翔的大雁,近处满勾细密的针杉,渐远渐清晰,这种效果让人惊异!近岸有一小木屋。下方是矮崖,山峰不高,长松却秀岭,密树也掩映,山径后面让人感觉层叠,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间。
画中无人,却显其内,朦胧的木屋增加了画的神秘感,通过以山水来展现人物,确实我比较赞赏,不过我的体会如果有出入的话,那么他还是不是山水画呢。不管怎么说,他的景物描绘工致,错落有致,延续唐代绘画的辉煌。而用色上也沿用人物画优秀的重彩法,在石面及松叶上着浓厚的石绿色,在廊檐及木柱上着明艳的朱砂色,将隋以来的金碧山水演绎成一种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
画树已注重交叉取势,显得繁茂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勾描,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画法沿袭《游春图》的青绿设色而有所演进,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参考了《游春图》左段而略有变通,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
然而树木山石的刻画则比以前细密、老成。山石有勾而无皴,杂树或枯枝,或有叶,枝叶都用双勾线描,而松树则更具特色,此前的展子虔画松不画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古朴,而此图则先用石绿点染,而后又用石青加上两笔交叉的线,以示松针。
这种表达方式,现在的人们也许会觉得希奇,但却正是一种“古怪”。这与北宋李成开创的描绘松针的“攒针”法相比较,自然会显得比较古拙,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让后来的学者确认这幅未署名款的古画为处于承上启下时期的李思训所作。
我以为,历代美评往往对比谈,比人物、比时代、比画法、比笔法等等。然确也多少历史纵横谈,恰恰忘记近同时代独评其画作、人品、学养而使其惟一锥立也。亦称保留下来的作品如是也;然没传下来的作品於其同时代者的画法、笔法是否相同、相近、“发展”等等。於历史的比较可以言及发展,因有“线”沿之,但在初唐闭门时期,只能言及当时如李思训之法系个人风格。细析作品写江之浩、山之茂、景之幽、人之静也。斜透二分之一之比,以舟人阁为点缀之物,山势以叠层之感,画树出现大小鹿角枝可为细也,局部出现皴擦。近远以人物垂钓使画面平静互动,生气使然。平远以碧殿朱廊、翠竹掩映而伸展画面,立体有致。然析其殿廊之笔意已开中国水墨界画之河,此点由宋元及明清史画论者皆无启及,应提起重评而非及者,只顾研其皴颀如何,漏也。本作构成以线勾为主,填色为辅,局部山石已现皴颀,填墨于色,填染绿墨主图色,以赭石填点树干并定位平高远,高功夫。
然而,随着唐代中期水墨山水画的兴起,这种古艳的青绿山水画却渐渐冷落。一直等待了300年,在北宋后期画坛的“复古”潮中,画家们将水墨山水的精湛的“勾、皴、擦、点、染”的笔墨技法才融入其中,创造出既艳丽而又脱俗的臻于完美的青绿山水,其中以青绿为重的谓之“大青绿山水”,代表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有作浅绛淡彩之后薄敷青绿石色的,谓之“小青绿山水”,赵伯驹(传)的《江山秋色图》许为先驱。
不过无论怎么说李思训这著名的画家为后来的伟人开辟了道路,同时他当时画工确实也让人惊服。也是这样才推动了后来的“小青绿山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