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匠心禅韵 >

江亭山色图

源自:博宝艺术网 作者:倪云林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肇始于北宋的苏轼、米芾等人,演化到元代而臻于成熟的境地;特别是文人水墨山水画,从元初的赵孟頫到所谓“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及倪瓒(云林),堪称得山水画史上崛起的第一个高峰。本文介绍的倪云林《江亭山色图》轴,为他晚年成熟之笔,可以见出倪云林画的个人独特风格。画上又钤有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的收藏印。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他题画有时单题“瓒”或“懒瓒”。江苏无锡人,家业殷富,一生不仕,以诗文书画“自娱”。如后世人频频称道他的一段著名的言论: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閟阁集·答张藻仲书》)但是,近百年来某些对艺术不懂装懂的人却说他主张“取消作品内容”的什么“形式主义”艺术。这纯粹是横加的一种莫须有的罪名。

    “不求形似”即“写意”。“写意” 是“写实”的反面,也就是指画家强调“逸笔草草”的“笔墨”形式绝不是单纯地去描摹(写实)外界自然景物,“写意”是要表述画家“胸中逸气”的一种“抽象美”的艺术形象。倪云林已经有意无意间把这种十分“前卫”的美术理论实践于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倪云林的山水画,和黄公望等其他三家一样,都是继承并发展了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开创的山水画格法。这种由宋人开创、元人继踵的所谓“写意”画风,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审美因素便是所谓“皴法”的结构形态。倪云林画中的“皴法”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好尚而独创的一种方锐转折线条所构成,他又喜用干笔俭墨,遂显得更为“草草”,更具有高雅之趣味。同时,倪瓒画中所习用的画面大都十分简洁,常见为一河两岸,前后三段,从未见高山大川。他的个性化的“笔墨”较之元代其他三家具有更多抽象美的因素。

    这幅《江亭山色图》题有长诗一首,其中谈到他作此画时正在江苏太仓的一位称作焕伯的好友家中的情景。款题中又说:“焕伯高士嗜古尚义,笃于友道。……余过娄江踰月,与仆甚相好。戏写江亭山色并作长歌以留别”。焕伯当是字,名姓无考。年款题为:“壬子(1372)二月廿五日”,已是极晚年之笔(云林于1374年谢世)。故略显率略而更具古拙淡雅之味。正如明代的董其昌高度推重倪云林的画为:“古淡天真,米痴(北宋的米芾)后一人而已”。而对他晚岁的画笔尤为称赏:“及乎晚年,画益精诣,……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要亦所谓渐老渐熟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这幅《江亭山色图》亦可佐证。

    当代学者中学识最渊博的陈师曾先生曾指出:“元代之绘画,概为宋及于明清过渡之桥樑。”(《中国绘画史·元朝之绘画》)。他的这句话指明了如下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实:即元人的“写意”画风,是介于唐宋人的“写实”绘画和明清人成熟的“写意”形态之间的过渡。从宋元到明清的绘画历史的基本趋向,便是从“写实”进化、过渡到“写意”的必然历史规律。而不论中外,“写意”较之“写实”乃是一种更高级的历史形态。西方从19世纪晚期开始,也是从“写实”(具象)逐步经过“印象派”演变为以“抽象派”为主的现代艺术。这个历史性的变革,正类似于我们从宋元演化到明清——从“写实”进化到“写意”的审美历程。我们今天欣赏元代倪云林的画,正象观赏西方现代的“印象派”艺术一样,就其美学性质而言,两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种现代性质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我们到少要比西方人早了五百年。

    存世稀少的宋元时期的古画,今天绝大多数已珍藏于国内外的大博物馆中,私家收藏的作品几如凤毛麟角。这幅倪云林的《江亭山色图》轴,数百年来似一直秘藏于私家手中。而倪云林的作品,近二十年来首次出现在公开的拍卖会上。因此,无论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等各个方面来说,其珍贵程度都是难以估量的。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