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悟 > 常见问题 > 修行 >

关于《如何安心如何空》的构架思路

源自:禅吧网 作者:杨海鹰


    注:本文摘自《如何安心如何空》的作者杨海鹰先生2018年4月于深圳的交流实录整理。
 
    《如何安心如何空》这本书,在我当时这个架构体系里头,我是把它分成了三部分,就是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然后另外还有一些不太适合放在前面这个体系里头的,我就把它放到附录里头去了,这样的话加在一起大概有四个组成部分。
 
    从设计上来讲,第一篇,我强调的实际上就是原理,也就是说我对生命实相或者对修行这件事,我是怎么样一个认知,然后把这样的一个认知体系去进行了一个架构。
 
    这里头主要当初的想法就是,我说了嘛,因为我自己是非专业人士,这样的话对他们专业的一些表达,我这方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另外好象我也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兴趣再去重新把他们这个体系再去学习一遍,而且我个人觉得可能这个也比较难。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专业术语的话,他们是有他们特定的对应体系的,可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真正有证又有理的法师相对来说还是有限的,所以更多的只是基于讲经的法师这样一个层面,所以有些这个名相纯粹就是概念本身了,这里头界定起来又比较杂。所以我当时在做这样的一个表达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反正我就在研究这个生命,剩下来就是我把这个生命实相怎么去表达的问题,我开始就是自己去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了。所以我们这本《如何安心如何空》实际上是,我的表达是一种用现代的语言体系来对生命实相的表达,所以在第一篇里头,我们上来就把一些重要的名相做了一个界定。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名相如果将来你们有证量的话,它本身就是一个证量的直接表达。就是我这里头的所有东西都是证量的直白表达。所以你真正看懂的话,就一定是有证量了才能看懂。他不是一个简单概念的理解。所以我经常表达就是贴标签,我所有的名相最后都要贴到实际的状态和境界里头,要对应上,那你才知道这个名相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讲“心”,比如说我们讲“自性”,我们讲“佛”,然后讲你的“能体”,讲“主体”,那就是它都是对应到人体的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来,所以这个体系就在第一篇里头实际上我们在构建这样的一个国界。
 
    第一个,我们对一个常用的基本名相,在我们这个体系里头我们重新进行一个定义,就相当于我们把这个预制件,或者一个砖头块给做出来了,然后下来的话我们用这些砖头块和预制件去搭建这个大厦,那这个大厦就是所谓的生命的实相这个概念,我的表达呢,就是我们刚才在讲所谓的主体、能体、肉体,从三个角度来认识这个人体的概念。
 
    把这个概念构建起来了以后呢,我们就分别来讨论了一下主体,因为在书里头当时是没有用“主体”,因为这是借用了我以前的一个表达,是用“心”、“本心”,用那样一个体系来表达的。
 
    主体我们从几个层面去认识它,然后能体从几个层面去认识它,就是我们讲所谓能体的性质,然后这样的性质它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呈现,肉体又是怎样的一个架构,怎么去认知它,三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些东西把它表达清楚是一个文字表达,表达完了以后就应该去构建起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
 
    然后再进一步延伸出来就相当于我们对环境也同样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实际上它也是分实的(就是物质的层面),和虚的(能量的层面),但是对“主”这个概念,就是所谓山河大地这个主体的概念,在环境的层面,我们在这个体系里头是没有讨论的,没有讨论不等于说在这个里头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我没有去讨论。为什么没有去讨论?因为这个东西不太好证明给你们。事实上当你的主体有足够的觉察能力的时候,你们到自然环境里头去走的话,是会有不同的反应的,就是说有些地方比较仙,有灵气,有些地方相对来说比较死沉,然后这个山像虎,那个山像龙,这个东西什么概念?我刚才讲,实际上也是空中的东西它附着在这样一个物理的存在体上,然后就开始不同。
 
    这样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把实的和虚的建立起对应关系来了,有了这个对应关系,理论上来讲,我们就变成第二个就是说,我当下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如果要改变,朝某一个方向改变的话,客观上有几种可能性,基于这个东西的话,我们就开始构建起来所谓具体修行的操作方法、建议,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名相构建起来的建议,这一部分我们把它放在第二篇。
 
    第二篇我们主要开始围绕着形而上的体系,就是六、七、八,然后证自性,这样的一条线索,我们讨论了一下从主体层面一重重超越的话是怎么样一个超越。同时在最后的部分也把形而下的体系也统在一起又讨论了一下,因为形而下的操作,不管你主体是“六”也好“七”也好“八”也好甚至证自性也好,都是同样的操作,只是操作的主体不一样。因为操作的主体不一样,可能在方法技巧上你可以深入的程度会有差别,所以这个就是第二篇我想表达给大家的。第二篇你们要去看它这里头推荐的方法和原理、这种操作,就是基于前面第一篇对生命的这样一个认知,构建起来的一个具体的操作。
 
    然后我们在第二篇里头的每一个环节的话我们大概分成几个,第一个就是目标,就是我这个学部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第二个呢我们讲解决这个问题的原理,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原理如果你证到了,它就可以拿来给你印的,我的表达就是现量。
 
    第三部分我们会有一些,基于这样的认知有一些推荐的方便,我为什么讲它是推荐的呢?就是说这些东西呢我当初可能都试过的,另外从理上来讲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它不是唯一的,你们也别被这个套住,你们把原理搞清楚的话,我的表达最后你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方便,这就是活的。
 
    为了让你们能够从这里头超越,实际上我后面还有一个讨论部分,这里头我讨论了几个方面,一个是这样的操作,这中间的一些技巧,大家应该关注的一些点是在哪些方面;第二个,如果说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你在证量上会有什么比较明显的觉受,这个是拿来跟大家现在展开来的一个交流,这个是属于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的话,我把它叫做杂篇,为什么把它叫做杂篇呢,实际上就是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以后,我就泛泛地说,就像今天你们问问题一样,他问这个问题,他问那个问题,你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甚至同一个问题你可能会有不同角度的认识,所以这些内容就把它放到杂论里头去了,每一个都是一个小题目。这个跟前面来比的话相对来讲,它因为不是一二三四五地紧凑的,会比较散一点,所以读起来的话可能会好读一点。
 
    所以前面两部分,第一部分的话,你们开始的时候,那就是大概知道我们在构建什么,我们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具体的东西是个什么东西,你大概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OK了,然后在第二部分的话呢,它一定是要跟你的操作结合起来,你去操作的时候,假如说我就是管第一学部,那就第一学部的事情跟我有关系,后面跟你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暂时放一放,或者你愿意去看呢,仅仅是看一眼而已。你第一学部解决了自然就过渡到第二学部。
 
    但是我们讲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这样一二三四来分阶梯的,但是我们形而下肉体是不同阶段都是同样的问题都会发生的。所以你可能身体上的反应有的时候觉得可能跟这个差不多,有的时候觉得跟那个差不多,也是可能的。我的表达经常说你就把它当做经验放在那,然后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第三部分因为是个杂论嘛,就是就某一个专题或者某一个问题的一个发挥、一个抒情,所以这个东西你看起来的话可能会简单一些,甚至对某些碰巧正好是你关注的问题的话,可能会有点启示,这个就是可看可不看,它是作为一个参考的东西。
 
    后面附录的部分,就是现在出来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或者是一个更浓缩的摘要部分的表达,或者是一个更详细的展开部分的讨论,所以把它放在一个附录里头来讨论。
 
    比较多的一部分,一个就是在广西第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时候的一个展开,这是一部分在里头;还有一个是当时他们收集的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他们整理出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可能会有一些共性,然后把它整理了一下放在里头;然后第三部分就是有一个比较大的篇幅,他们叫所谓“实修心语”,那这个实修心语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场景,当时来了以后交流了,也会有些录音,然后有些整理,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部分,然后他们把它收集整理起来也放在这里面,这里头的话呢,我们也做了一下分类,根据讨论的对象问题不同分成了几个部分,这个也可以帮助你们,当你去探讨某一件事的时候,可以把相关的这一段这一部分东西拿过来你可以去参考。
 
    但是所有的东西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这里头所表达的东西,在我来讲都是现量的直白表达,所以那些东西如果是我讲的,在那个书里头因为我自己最后都是修改过的,就是说如果是我讲的东西的话,你真正懂一定是现量的,就是我说到什么事情,它就应该在你身心上呈现出来,得有所谓身临其境的这样一种状态,然后你才对我这个表达真正明白,如果你仅仅作为一种概念上的逻辑架构的话,那个都不算。
 
    因为是这样,所以他们经常会说我这段时间看好象是这样的一个反应,我觉得我懂,过了一段时间我有变化了,我再看我又懂了,好象每次都有收获,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讲我们的表达,是圆满的,是从自性这个层面表达出来的。所以,从内向外或者从上往下都有相应的显现。我们知道,佛陀说法是从法界下来的,是跟十方世界同时说的,但是我们当下这个世界的人听到的是这个世界的音,而他跟其他世界的表达就没有听到,但是你说这个世界听到的是不是佛说的?是,是佛说的,但是只是十方世界中间的某一个世界,这是某一个部分,所以说这是佛说的一部分你理解了,这个是对的,真正佛的意思是圆满的,你必须把十方的都听着了、听懂了你才真知道他在说什么东西。那这一类的东西大概是这样去看,所以这个是经典的一个特点,比如说去看经典,今天就常看常新,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所以现在他们进行线下实修辅导的话,他们专门整理了一个辅导员的手册,然后分了位,叫前行、加行,不同位的人从原理上应该了解一些什么东西,然后为了帮助你理解这样的一个概念,他们就把书里头或者其他地方专门讲到这个概念而且是我们自己讨论这个概念的相关的内容都帮你抓到一起了,来便于大家理解。这就是相当于有点那种学习的概念,然后再往下一步的话,他们在辅导员的手册里头他们提供了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说你先去体验,他告诉你怎么去体验这样的一个名相所代表的一个境,如果你体验到了,再结合这个表达,那可能你对这个东西的认识就会更好一些。
 
    所以,大概我们的《如何安心如何空》就是这样构建起来的一个东西。所以我经常讲原理、原理,那讲的就是前面第一篇的内容,浓缩完了其实就是那点事(指板书),然后形而上形而下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操作方法也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知构建起来的一种练习方便。所以我的逻辑你真正懂了,最后你就得构建起来自己的方便,那这个就算上路了,大概,这个很快啊,二十分钟咱们就说完了,然后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地方说得不够清楚的,需要我补充的,你们可以提问。
 

标签: 构架  思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