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经典书摘】《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

源自:禅吧网 作者:徐光兴

    临济禅师曾说过:“过去我没有开悟时,只觉得周遭一团漆黑,像漆桶一样。”于是,后人把解脱了迷妄、豁然开悟称为“打破漆桶”。尼姑千代野学习了很多年,但仍没能开悟。一天晚上,她正提着盛满水的旧桶,边走边看映在水桶里的满月,突然,竹编的水桶箍断了,水桶散了架,水全跑了出来,水中之月消失了?而千代野开悟了。她写下了这段诗:

    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的月亮?在手中是空。

    从这一天起,她就真正打破了漆桶,体验到本来无一物的心境,即旧有的认知如水流走,她从桶底看见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因此,那时禅师开导学人,就是设法打破学生旧有认知中的“桶底”。后来就发展成以下八种主要的教学开示方法:

    (1)即境示人,不假思辨。以实在的情景和行为来体验某种真理而不是靠理性、逻辑进行认知。有一次弟子问禅的真理,老师举手就打;又问佛祖西来意,答日“麻三斤”;问什么是坐禅,回答“久劳成疾”等,都是这种手法的运用。

    (2)借题发挥,发人猛醒。唐代有位名禅师德三,肩上挑着书在外行走时,见到一位老婆婆在卖饼。德三饥肠辘辘,想买饼充饥。老婆婆对他说:“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如你答对,我就送你饼;如你答错,你出钱我也不卖给你。”老婆婆问:“《金刚经》说:‘过去的心得不到,现在的心得不到,未来的心也得不到。’那么你问我要哪个心?”德三答不出。后来他经过一个集市,见有人在卖肉包子。德三要买一个精肉包子,卖包子的人指着肉馅问:“哪个不是精的?”德三终于大悟。

    (3)下一转语,破壁斩关。即在话中转一个字语或词汇,意思和意境就完全不同。比如慧能和神秀的偈子。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说百丈大师在山上讲学,有一白发老者说:“有人问我,怎么能看透天地间事物,我回答是‘不落因果’,结果我错了,被罚在后山。”百丈回答:是“不昧因果”。老者听了这话当下大悟说:这回我死也心甘了。后来有人去后山,发现一只死去的寿龄500岁的狐狸精。为什么说“不落因果”则被堕为野狐,而“不昧因果”却完全能解脱呢?因为“不落因果”认为悟道的人不受客观规律(因果)支配,常自作聪明,把主观判断当作真知灼见而不去实证,这是一种“禅病”;而“不昧因果”是悟了道也不能否定客观事物的因果、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去实践、体验,发现新的不明白的真理。真正的“不落”首先应该是“不昧”。

    (4)当头棒喝,直下承当。如前面所说有学生问临济:“什么是真理,佛法大义?”学生问三次,被打三次。学生不解,问为何被打。答日:“我棒打你,是让你痛。是让你了解,让你回到人间中。”这种棒喝,意义超越了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紧张的寻思,唤醒自我内心的觉醒。

    (5)小小动作,灵活运用。禅家除了棒喝之外,有时眉毛一扬,鼻子一歪,在地上打个滚,也都是禅机。老师习惯用一些小动作来破除人间执迷的观念,以反向思维,以让人起疑心的动作,引导人们参破疑团。有一个叫定的禅师一日化斋回来,坐在桥头休息。这时,桥上有三个人正在议论纷纷。一个问:“所谓‘禅河深处须穷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定和尚一闻此言,马上上去抓起那人,便要往桥下扔。定和尚之意是禅河的深浅只有自己进去才能探明,可惜这人凡心太重,没能开悟。这一举动,吓得另外两位慌忙来劝和:“请别扔!别扔!这厮冒犯了大师,实在是该当大罪!望和尚发发慈悲饶他一死吧!”定和尚说:“二位不必慌张,我的意思是想叫他亲自到河底去探探看,可惜你们不明白。”

    (6)忘年忘境,超越时空。禅教人思考问题时不是僵硬地放在一定的时期中,而是放在过去和未来,在一种普遍的、系统的环境中进行思考,目的是顺乎自然。因为人和事物都会不断地改变,要人具有看破、适应、超越这个事物的认知能力。赵州禅师(778?897年)问两位刚到的禅僧:“你以前到禅院来过吗?”一僧答:“没有。”赵州吩咐:“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你以前来过吗?”“来过。”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院内总务长)问:“老师,对没有来过的人,请他吃茶去倒也可以;可为什么叫来过了的人也去吃茶?”赵州和尚喊:“院主。”院主马上应诺道:“在!”赵州和尚接着说:“吃茶去!”无论是对新人院的僧客还是已经来过院内的僧客,赵州不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一样请他们吃茶。可以说,要是谁能无心地领受这一杯茶,他的禅就算参成了。

    (7)万物一指,破除执见。有人问布袋和尚:“什么是真理?”布袋和尚把布袋一放,叉手而立,一语不发。那人又问:“还有比这更好的真理吗?”和尚背起布袋就走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拥有太多的时候,要学会把布袋放下,做事才有勇气。但也有的人放得下却提不起,就是怯懦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要提得起放得下,面对生活,勇敢地把包袱提起来往前走;而面对痛苦时,也要勇于把包袱暂时放下。文殊菩萨有一次使善财童子去采药草,并吩咐童子:“采一点不可作药的药草来。”善财奉命,诸方探访就是找不到一根不能当药用的药草。有些毒草,看样子是不成为药,可仔细一查验,发现毒草也有药效,什么草都有药性。于是善财回来禀报说:“没有不可当作药的药草。”文殊说,“那你就采根可成药的草木来吧!”善财当即摘下一枝草献给文殊。文殊手执一枝草,向众人开示道:“这枝草既可夺人命,又可活人命。”意即“整个大地草木都是药”,“烦恼即菩提”。无明与烦恼既可以让人痛苦,也可以让人奋起追求真理;既可使人迷乱,也可使人心开悟,重要的是破除执见。

    (8)随机应变,即境说事。好的禅师不会精心制作好场景或道具后才说话。他们善于抓住不起眼的东西,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任何一个情景,都可给你一种启示。哪怕在喝一杯茶、在旅游、在观赏一朵花、在欣赏一幅画时,都能给你一个启示。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源源不断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时,终于说道:“茶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心智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教授闻言心下大悟。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