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经典文摘】禅是一枝花:禅里禅外悟人生大全集

源自:禅吧网 作者:拈花微笑

编辑推荐:

    什么是禅?

    佛日:不可说,不可说。

    大通禅师说:禅!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羚羊挂角无处寻,一任东风满太虚。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在禅宗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彻悟而睿智的禅师用充满哲理的故事点化了世人,留下的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一首首禅诗,如同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泓沁心的溪水,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因此诞生,因此开花结果。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在这扰攘喧闹的人世间,禅的美在于无声。无声,因而心领神会,以心传心,心心相印。

    在禅宗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彻悟而睿智的禅师用充满哲理的故事点化了世人,留下的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一首首禅诗,如同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泓沁心的溪水,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

    由拈花微笑编著的《禅是一枝花(禅里禅外悟人生大全集)》收录了几百则禅宗故事,并用平实的语言,通俗地回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

内容简介:

    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刻的理解,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与冲突都是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的、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为一体,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万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

    中国的佛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范围,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在公元520年左右从锡兰来到中国,那时候的大乘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得非常广泛,一部分僧人一味重视对佛教教理的研究。而达摩强调的则是禅修和直悟,因此禅宗提倡的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禅是一枝花:禅里禅外悟人生大全集(超值金版)》从生活感悟和禅宗故事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语言平实,内容通俗,能够启发人的生活智慧,并有助于人的身心灵成长和升华。

前言:

    禅是一杯静心茶 什么是禅? 佛日:不可说,不可说。

    大通禅师说:禅!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羚羊挂角无处寻,一任东风满太虚。

    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在禅宗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彻悟而睿智的禅师用充满哲理的故事点化了世人,留下的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一首首禅诗,如同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泓沁心的溪水,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

    作家林清玄曾经说过:“想要开始不平凡的自性,唯有从平常的禅心入手。”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禅的确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洒下清凉的甘露。

    禅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和观念上的接纳就能领会的,它必须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把感情和理智融合起来,让行动和思想达到一致,从虚幻、贪念和成见中解脱出来;禅宗的思想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能够传递的,光用语言文字来讨论禅是不可行的,正所谓“言语道断”。中国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这些故事也多半不能用逻辑来理解,“参禅悟道”才是习修的方法,就好像睁开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真实的景致。

    一个心如明镜的人,镜前的万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一旦用心去思量、祈愿、攀缘,那么这面明镜就会蒙上尘土,就会看不见万物的形象。因此,禅的目的就是擦掉我们心灵上的灰尘,扭转我们这些现代人生活意志委靡的趋势,改善我们的生活。正如一位禅师所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对禅宗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禅宗甚至被人称为虚无主义,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这种大智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刻的理解,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与冲突都是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的、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为一体,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万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 中国的佛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范围,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在公元520年左右从锡兰来到中国,那时候的大乘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得非常广泛,一部分僧人一味重视对佛教教理的研究,而达摩强调的则是禅修和直悟,因此禅宗提倡的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慧能是中土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在佛法上修行甚高,他的经历和言论被弟子们辑录成册,成为禅宗的经典。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智慧,都在于心灵的顿悟。你所得的智慧,不是外在的事和人影响的结果,而是你自身的顿悟。正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学习佛法,感悟禅宗,最终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心灵于闹世中得到一份宁静。所以,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离开了日常生活,“禅”字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怜如求兔角。” 离开了生活去求禅问佛,无异于缘木求鱼。慧能禅师的那首著名的偈子,已经告诉了我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许,“尘埃”只在我们心中,用禅的智慧去清扫,自会得到一片宁静天地。

精彩书摘:

1、丹霞戏尼

    丹霞禅师年轻时饱读四书五经,他在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遇到一个禅者点化他“选官何如选佛”,意思是做官怎么能比得上做佛呢?丹霞当下便决定抛弃仕途。学佛修道,并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一次一个女尼来向丹霞禅师问道,她问:“如何才是道的真谛?”丹霞禅师一语不发,用手在女尼屁股上轻轻掐了一下。

    女尼的脸腾地红了,又惊又怒地骂道:“原来你心里还有那个!”“不是我有,是你有!”丹霞冷冷地回答她,“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一个小和尚碰巧看到这一幕,就到处嚷嚷说:“我们师父原来是个色鬼,居然当众调戏前来求道的小尼姑!”

    小和尚这么说也算实事求是,可有老和尚立刻训斥道:“马贵四条腿,人贱一张嘴。你这个小和尚懂什么,一边站着去!”

    上晚课的时候,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丹霞禅师。丹霞禅师听罢倒头就拜那个小和尚,连喊道:“我佛慈悲,我佛慈悲!”

    “哎哟我不是佛祖啊,”小和尚以为丹霞疯了,连忙大叫,“你认错人了!”

    “我没认错人啊,我拜的就是佛祖。是佛祖肉眼凡胎,不仅认错别人,也认错自己了。”丹露说道。

    小和尚猛然醒悟了:禅师是苦口婆心启发自己开悟啊!以后再也不能用肉眼去看事情了。

    禅宗在内部师承辈分上是非常讲究的。只有丹霞禅师的这份大智大勇,才会妙用以上拜下的绝招度人开悟,真不愧是一代神僧!禅思禅悟做事无定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对象对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看似不合理、不适合的方法没准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遇到问题要有变通的智慧。

2、水满自溢

    历史上,明州奉化县出了远近闻名的两个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炼的净瓶居士。他们行为古怪,胡言乱语,但当地人却把他们当做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他先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巷子里遇到了布袋和尚。那个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却让店里的小二端上一堆鸡鸭鱼肉,看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那个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念道:“因缘!因缘!”拜完之后大吃大喝,毫不避讳,不过他吃每一样东西都要分出一点儿扔在布袋里,冲年轻人笑笑。

    “这样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吗?”年轻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访另外那个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儿有益的启示。

    年轻人到的时候净瓶居士正在家里参禅悟道,他看年轻人来了就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往供奉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还不停手。

    “居士,你的净瓶满了,怎么可能再倒进茶去呢?”年轻人忍不住地提醒他说。

    “是吗?”居士继续倒茶,反问道,“那么你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感叹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当时愚昧了!”

    “说来听听?”居士淡淡地问。

    “大师是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为知识所累;我参悟之后,才发现布袋大师也在教我汲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有了你们教给我的这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禅思禅悟把每天生活的经验教训都放一点儿到布袋里去,长此以往,就不缺乏面对人生的智慧了。把精神里渗漏出来的废水从净瓶里统统倒掉,保持内心的健康,不要让有害的心理垃圾沉淀、霉烂,生出吞噬上进的蠹虫。

3、色即是空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

    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的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道:“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禅林百科弥勒佛俗称布袋和尚,唐末五代后梁时僧人。名挈此,浙江奉化人,长得矮矮胖胖,两耳垂肩,肚子特别大,开口常笑。平日里疯疯癫癫,又常示人凶吉,颇为灵验,能预知晴雨,沾濡不湿,因而名噪一时。布袋和尚的肉身安葬于岳林寺西二里,后又经朱元璋的推崇,布袋和尚的形象同印度佛经上的那尊弥勒佛合二为一,逐渐取代了印度佛教中的弥勒佛,并名扬四海,家喻户晓,受人膜拜。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禅思禅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

4、放下一次,坦山禅师与一位同参外出行脚,正遇上天降大雨,一条小沟立刻被雨水冲成了一条小河。

    他们正准备横穿小河,发现一位身着丝绸衣服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不想蹬过小河弄脏衣服。

    “来吧,姑娘。”坦山说着伸出双手,然后抱起那位姑娘趟过了小河。同参见此情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道:“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呢!”禅思禅悟完全遵从形式,是更大的束缚。

    禅林百科济公活佛济公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左右(公元1148年),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原名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济公于灵隐寺出家,法号“道济”,嗜好酒肉,举止癫狂,但精通佛理,深得禅中三味。传说当年净慈寺重修,缺少木材,道济脱下袈裟遥空一扔,把周围山上的树木全罩起来,然后卷到江中,最后这些木材都从净慈寺里的一口水井中冒出来,寺里的僧人将木料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复旧观。济公的传奇形象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