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经典选读】吴言生说禅3:经典颂古

源自:禅吧网 作者:吴言生

内容简介:

    禅学大师吴言生参禅、悟禅、说禅精华之叁。

经典颂古:

    流传上千年的禅宗,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它含蕴丰富、博大精深,受到古今中外各界人士的向往与喜爱。禅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而吟咏公案的颂古,是禅门智慧之一,它绕路说禅,简洁精当,意境浑融,自古以来即喧传禅林而不衰。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颂古》是对吟咏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百则公案的颂古诗的体悟与阐释,揭示其深刻精警的禅悟内涵,使禅宗颂古这智慧中的智慧、精华中的精华,能够以直截了当、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献于读者面前。

    《经典颂古》将带领读者修禅、习禅、悟禅,让读者超越尘缘羁绊,摆脱世俗挂碍,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多一份从容与淡定、洒脱和自在。

作者简介:

    吴言生教授,安徽庐江人,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禅学》主编,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国学班禅宗智慧课程特聘教授。

    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讲《禅宗哲学象征》,在中央电视台“全球通名家讲谈”主讲《禅宗智慧与现代管理》,在东方卫视“世说新语”主讲《禅的智慧》,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主讲《禅宗智慧》。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禅学讲座深受听众喜爱,广为各界人士所认可。

    著有《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等禅学专著多种,并主编大型佛教学术杂志《中国禅学》,创办佛学研究网,开办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等,是当代最有魅力、最受欢迎、最有影响的禅学名家之一。

选读:

自序:

    禅,作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智慧结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含蕴丰富,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与喜爱。历史上,文人士大夫、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对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尊崇与喜爱。当今之世,禅宗智慧更是广泛地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向往,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慰藉与依赖。那么,禅为什么具备如此强大的魅力与神采呢?

    这要从禅的宗旨说起。禅宗主张明心见性,旨在通过修行禅定,让我们回归本心本性,重现本来面目。禅以关注生命、消解烦恼、开启智慧、回归本我为宗旨,修禅、习禅、悟禅,可以让我们喧嚣躁动的心灵获得宁静与平和,从而摆脱世俗挂碍,超越尘缘羁绊,使我们在匆遽烦扰的现实社会中,多一份从容与淡定,多一份潇洒和自在。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心灵躁动、价值颠倒,为了生存和利益,很多人迷己逐物,逐物迷己,蜗牛角上争名利,石火光中竞短长,早已迷失在万丈红尘之中。认假成真、萍漂梗泛、身心俱疲,浑浑噩噩,成了现代人典型的心态特征。如何让芸芸众生从欲望的世界中超脱出来,如何除去众生心中的迷惘与黑暗,就成了禅宗智慧在当代弘扬和传播的使命。

    佛因觉悟本心而为佛,众生因不明本心而为众生。禅的目的就是要转迷开悟,明心见性,针砭众生心理痼疾,抚慰众生心理伤痕,使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生命深处的佛性得以甦醒,使我们每个人的正能量得以激活,使我们能真正认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比宁静祥和而又充实温和的灵性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在休养身心的同时,会找到那份久违了的幸福和感动。

    禅在拈花一笑间,禅在心心相印中。禅,以它独特的神采与魅力,代代传承,从灵山会上,一直走到了今天,走进了我们的思想与生活。它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更是一座思想的宝藏。历代禅宗大师们在上堂说法点拨学人时,留下了大量的禅语、禅诗、颂古,蕴含着深邃隽永的智慧,酌之不尽,味之无穷,倾倒了无数的读者。然而,禅的电光石火般迅疾奇变的机锋,羚羊挂角般空灵无迹的语言,如人饮水般冷暖自知的体验,又使人心行处灭,索解无由,以至于很多人心仪神往地站在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面前,却又如蚊子叮铁牛,没有下嘴处,以至于不得不感慨“禅不可说”“禅不可解”,望“禅”兴叹、裹足不前了。

    有鉴于这一情况,笔者基于多年来参禅、悟禅、说禅的经历,不揣谫陋,撰写了《经典禅语》《经典禅诗》和《经典颂古》三本著作。它的目的就是将禅宗语言、诗歌、颂古这些智慧中的智慧,精华中的精华,智慧中的智慧,尽可能用直截了当、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献给大家。这三本书与其说是一个学者的禅的研究著作,毋宁说是一个禅者的禅的体证心得。这三本书自从在台湾颇具盛名的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以来,受到了读者朋友的广泛欢迎。此次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引进了简体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藉助这一殊胜机缘,我可以和大陆的读者进一步分享参悟悟禅的心得和成果了。

    《经典禅语》是对禅宗格言警句的体悟与阐释。禅宗注重内在的体验,所以向来有“不立文字”“禅不可说”之说,但虽然如此,禅宗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大量的说禅悟禅的语录。台湾学者蓝吉富先生主编的《禅宗全书》收录了六世纪迄二十世纪的禅宗典籍五百七十部,是禅宗典籍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禅师语录。如果不得其门而入,要想领悟这些禅语,纵使穷尽毕生之力,仍然是一头雾水,所以这本书就要为大家找到一个进入禅天禅地的入门之处。本书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并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来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阐释。通过体悟与阐释,将这些正问反答、绕路说禅、一语双关、深藏玄机的禅语的精髓要义,一一呈献于读者面前。阅读了本书,读者就可以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有心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也许其中的一句悟道禅语,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禅诗,既是禅,也是诗。禅属于佛教,诗属于文学。禅诗,就是佛教与文学的完美结美。禅诗的作者,一是禅宗僧人,二是文人学士等其他类型的人士,本书选取的是禅宗僧人创作的诗歌。禅宗在中国分为五家,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黄龙宗和杨岐宗,称为七家。本书探讨了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悟禅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的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禅宗诗歌的宗旨和禅的终极关怀一样,都是明心见性。不管写出来什么句子,运用了什么意象,营造出什么境界,都是指向开悟,指向自性。明白了这一点,欣赏禅宗诗歌就可以以一统万,高屋建瓴,了然于心了。欣赏这些精警优美的禅诗的同时,读者诸君还可以对禅门五家七宗的宗旨,有着生动形象的透彻的感悟。

    《经典颂古》是对禅宗颂古诗偈的体悟与阐释。禅师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这些公案到了后世,成为禅人参禅、修行的法则,所以又称为“古则”。禅门公认的最经典的公案(古则)有一千七百则,它们是禅宗最有生命力、最有特色的内容,很难用逻辑思维来加以理解。禅宗僧人运用直觉形象的诗歌形式,来咏颂对这些公案(古则)的体会、感悟,这类诗偈就形成了禅诗的一个特殊题材,即颂古诗。本书对吟咏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百则公案的颂古诗进行分析、欣赏。这些颂古诗一直蜚声禅林,广为传颂。本书在整体把握禅宗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对颂古诗所蕴含的禅悟内涵予以揭示。颂古诗是禅文学的一种特殊体式,向来因为难于理解,而很少为世人所知。本书引领大家欣赏、领略经典颂古,以颂古诗为切入点,对禅宗思想、公案、机锋进行深度体悟和阐释。

    禅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言表,这就叫“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但是,虽然一方面“禅不可说”,另一方面禅又必须“说”,只不过不能用一般性的逻辑性的、解析性的语言来表达而已。笔者多年来一直潜心于参禅悟禅,遍参高僧大德,禅堂坐破蒲团,通过各种举措来弘传、推广、宣说禅的精髓要义。多年以来参禅悟禅说禅的经历,使我对如何说禅有了一个很好的磨炼。在这三本书中,笔者在参禅悟禅的基础上,尽可能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呈献给读者诸君,使大家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相信每一位能够沉淀下来的读者,都能从禅门宝藏中满载而归,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三本书中一以贯之的总纲领是“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简而言之,就是“本心”(本心本性)、“执着”(因执着而迷失)、“放下”(运用不二法门放下执着)、“回家”(回到本心本心的家园即是成佛的境界)。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纯纯如初婴赤子,这就是“本心”;但是由于有了分别、妄想、执着,欲望涌动,污染重重,我们遂迷失在欲海情天,轮回在红尘浊世,这就是“执着”;当我们运用不二法门,消解所有分别,破除一切执着,这就是“放下”;当我们放下贪婪执着,就结束了精神流浪,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到纤尘不染的生命的源头,这就是“回家”。 “本心”“执着”“放下”“回家”这八个字,不仅仅是三书的总纲,也是全部佛学的总纲。佛学的所有理论,不管有多么博大高深,都是在这样的逻辑结构下展开的。因此,掌握了这个纲领,你也就得到了进入佛学、禅宗殿堂的金钥匙,就可以从容自在地进入经典禅语、经典禅诗、经典颂古的大门,在禅天禅地中,含英嚼华,俯仰自得,悠然神远,会心一笑。

    禅是现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的最为有效的法门之一。《经典禅语》《经典禅诗》《经典颂古》为读者诸君提供了禅宗智慧中最为精华的内容,这对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来说,不啻是灌顶的醍醐,济枯的甘露。祝愿读者诸君以三书作为切入点,感悟禅门智慧,缓解生存压力,提升心灵修养,培养禅悦心态,使生命流淌着智慧,绽放着慈悲,从而在生活中少一分迷执,多一份觉悟;少一分匆遽,多一份从容;少一分烦恼,多一份幸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经典禅语、经典禅诗、经典颂古的禅天禅地,尽情领略它的无限风光吧!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