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经典选读】林清玄说禅之2:香水海

源自:禅吧网 作者:金克水

内容简介:

    香是用来比喻佛法的功德,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一个人解脱了就有如入了香水的大海.无处不是妙香。一个人走向菩提道,正像从贪嗔痴慢疑的咸水中,游向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八种功德的香水大海,这些文章是希望让人认识那个香水海,不只在须弥山,也在人的自身。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前言:

小麻雀的歌声

    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清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生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

    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蓬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它们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

    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菅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草摇来摇去,加上母麻雀的体重,晃得更厉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唧唧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叶上,一时之间,芒草堆东倒西歪,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显然是给它们加油打气,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哗然而起,再飞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风猛烈的芒草叶尖。

    这样经过了好几次,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带大家飞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阵,突然欢呼一声,往相思林的方向飞去。

    看麻雀飞远,我才发现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了,在刚刚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听懂了麻雀的心。

    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的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意罢了。

    这样的发现使我忍不住动容,知悉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入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般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第二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用早餐,听见一只麻雀高昂的叫声,探头一看,原来是昨日黄昏的一只小麻雀飞到草地上,只见它轻盈地展翅,一下就飞上了芒草叶,接着它顾盼自雄地随风上下,叫出一种欢喜的声音,那声音似乎在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感觉那随风上下的芒草虽然不稳,可是从母亲的教导学会平衡的小麻雀,在那上面却是如履平地,欢喜自在,得其所哉!

    在芒草上的麻雀是何其的定呀!

    我们常说的“定”,事实上就是一种平衡和安顿。一般人常以为定是“不动”,其实不然,一部快速前进的脚踏车比静止的脚踏车还定;一般人也以为巨大的东西比较“定”,也不然,一粒小石子的定并不输给一座山。

    那么,什么是定呢?在佛教里,定是等待、三昧、三摩地的意思。

    一个人离开了心的浮沉,得到平等安详的状态,叫做“等”。

    一个人能将心专止于一境不散乱,到心一境性时,叫做“持”。

    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环境有多少波动,都可以把心专止在安定自在的情况,就好像一只小麻雀在风中的芒草叶片唱歌一样。那样子或者就叫做“如如”吧!唯其如如清爽、活泼与洒脱,正智慧才会生起而开悟真理!

    在我们还没有得到真实的平衡与安顿时,我们要学习小麻雀,立在危草尖也毫无惧色,学习着安顿身心、平衡环境,生命的自在一定会一点一滴地确立起来。

    “如如”或“三昧”可能是难以揣摩的,但可以确定的是,那必然是不假外求的,我们可以从佛、菩萨、祖师、师父身上学习一些事物,不过那最内在的,无法学习,只能开发。就像麻雀妈妈只能教麻雀如何飞到草上,却不能教它们怎么样安顿,如何在风中平衡。定是这样,禅是这样,一切菩提之道都是这样,只有自己去行。

    “自己去行”’有时走起来是孤单的,有时不免显得倨傲,但只要一直向前走去,就能免除孤单与倨傲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见到“佛的本来面目”,也即是见到“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到那时心意开通,就颇不寂寞了。

    在我的认知里,佛法一定要回到人间,深入人间,最后再来谈出世的问题。特别是禅,是落实到人间生活的,每次读到祖师说“吃茶去”、“洗钵去”、“淘米去”、“饿来吃饭困来眠”、“神通兼妙用,运水与搬柴”、“平常心是道”……都给我一种深切的撞击。仿佛听到祖师慈悲的声音说:离开人间没有菩提!离开生活没有菩提!离开因缘也没有菩提!

    禅师讲“当下承担”,讲“念佛是谁?”讲“看脚下!”讲“纳须弥于芥子”,都是在教化我们,真实的修行应该从“此时此刻、此地此人”开始,真实的禅则要使人在现世得到安顿,得到平衡,得到明心,然后才讲生死的解脱,如果连身心的安住都做不到,讲什么死后的解脱呢?

    马祖道一说:

    “所谓一切事处,一切色处,一切恶业处,菩萨用之,皆作佛事,皆作涅槃,皆是大道。即一切处无处,即是法处,即是道处。菩萨观一切处,即是法处。菩萨不舍一切处,不取一切处,不拣择一切处,皆作佛事,即生死作佛事,即惑作佛事。”

    语言动作、日常生活无疑是佛性的展现,佛性的光明却不能仅仅归结到语默动静里去。不过,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许多惑于神通感应的人,许多为神秘经验而修行的人,使我们更深切认识到开悟的祖师强调平常、平实、平凡的生活是多么的无私和慈悲。

    一个人要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紧的是要认识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实到生活,再来就是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

    在大乘菩萨十地中的第一地就是“欢喜地”,根据世亲菩萨的说法,欢喜分为心喜、体喜、根喜,又可以细分为九种。

    一、敬欢喜——恭敬三宝,心生欢喜。

    二、爱欢喜——乐观真如法性,心生欢喜。

    三、庆欢喜——自觉所悟殊胜,心生欢喜。

    四、调柔欢喜——身心遍益,心生欢喜。

    五、踊跃欢喜——身心满足,心生欢喜。

    六、堪受欢喜——见己接近觉悟,心生欢喜。

    七、不坏欢喜——指调伏、解说、论议时,心不动摇之喜。

    八、不恼欢喜——指教化摄取众生,慈悲调柔之喜。

    九、不嗔欢喜——指众生威仪不正亦能不怒之喜。

    这些欢喜使我们知道,乐道者常保喜心,喜中有慈悲的雨和智慧的云,清洗自己与众生的心,并使之得到洒脱与自在。

    我的说禅系列在《中华日报》连载时,就是在开发自性、落实生活、乐道喜法上用心,第一集出版后曾得到无数读者的鼓励,现在把第二集的书名叫《香水海》。

    香是用来比喻佛法的功德,例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一个人解脱了就有如入于香水的大海,无处不是妙香。根据佛教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是咸水海之外,其他都是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称之为“香水海”。

    我觉得,一个人走向菩提道,正像从贪嗔痴慢疑的咸水中,游向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八种功德的香水大海。我的文章是希望让人认识那个香水海,不只在须弥山,也在人的自身。

    我喜欢佛教在布萨时,以香水洗手所唱的一首偈:

    八功德水净诸尘,

    灌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阙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我也喜欢《观佛三昧海经》的香偈:

    愿此华香,

    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化佛并菩萨;

    无数声闻众,

    受此香华云。

    以为光明台,

    广于无边界,

    无边作佛事。

    当我在念诵着香偈时,觉得自己仿佛一只小麻雀栖停在狂风中的芒草叶上,在浊乱的世界中放怀歌咏,自有欢喜,心无挂碍,远离恐怖、颠倒、梦想。

    至于,别人是不是愿意听小麻雀的歌声,那是无所谓的,在广大的时空中,有缘的人自会听见。

    林清玄于台北永吉路客寓。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