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精采选段】顾伟康《禅净合一流略》

源自:国学网 作者:网络


作者介绍:

    顾伟康,江苏无锡人 1948年出生於中国上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七级肄业,上海社会科学院首届研究生,付研究员。曾从翟廷瑨先生读中国哲学史;从冯契先生读中西哲学和逻辑;从王蘧常先生读「四书五经」和诸子学;从汤志钧先生读《左传》。硕士论文为《龚自珍进化史观述评》。

    一九八六年,参加国家项目「当代新儒家研究」。

    一九九二年,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杜维明先生研究「当代新儒家和佛学」。

    一九九三年,经圣严法师推荐,应沈家桢博士之邀,到纽约上州庄严寺,任「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员。

    一九九四年任「美国佛教会,佛教电脑资讯功德会」总编。主持出品了《金刚经专集》《地藏菩萨专集》《观音菩萨专集》《佛学辞典集成》《藏经阁》等佛教光盘。

    二零零六年,任教于新加坡佛学院。

作者演讲:

    数十年来专注于佛教史,禅宗思想和国学研究。

    著有《禅宗:文化交流与历史选择》《宗教协调论》《拈花微笑—禅者的智慧》《信仰探幽》《禅宗六变》《禅净合一流略》《在电脑上读金刚经》等著作和论文若干。

作品选段:

    宋明以还,禅净合一成为中国佛学舞台的主流。对此历史的描述,恰似宋人范仲淹说洞庭胜景──「前人之述备矣」。如日人望月信亨教授著《中国净土教理史》,一家一派,著作思想,可称巨细无漏。故本书之旨,不在重复前人已做过之事。且罗列古人,只有史料学的意义,而不能说得史学研究之精义。古人之书,经藏俱在;今人著作,就不能满足於导读。所以,本书的最後部分,不想淹没在数以百计的「禅净合一」大合唱之中,而代之以一些简要的分析。

    自五代而南北二宋,取代唐代百家争鸣的局面,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唯一主流,此乃一不争之事实。在宋儒之口中,无论是程朱之辟佛,还是陆王之傍佛,实质上说的都是禅宗,以至宋人有「一大藏出於庄子」之说。(禅宗与庄子之关系,时时可感觉到;否则说所有佛教都出自庄子,太违常理。)

    基此事实,宋明以还禅净合一的潮流,其内在依据,首先在於禅宗。甚至可以这样说,禅宗在适应历史潮流,调节自身的过程中,「选择」了净土宗。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二代分别代表著绝然不同的二种文化人格──唐代的开边与宋代的御外;唐诗与宋词;唐人雕塑的富态安宁与宋人雕塑的弱不经风;唐代书画的厚重狂放与宋代书画的文人气息┅┅宋朝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阅读禅宗的《灯录》,愈是时代向後的禅师,其时地事迹、著作语录的记录,愈是详尽、清楚,与早期禅师史料之零落混乱,形成强烈的对照。但是历代禅师身上那种特有的朝气、那种特殊的魅力,在晚期禅师身上再也感受不到。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晚期禅师们再也没有先祖们的文化环境,那些特殊的机遇┅┅入宋以後的禅师们所面临的,是朝廷严密的管理、宗门严格的规矩、陈陈相因的教育(方式)、参之又参的公案话头┅┅怎能要求他们再具备当年先祖们的原创性?

    禅宗之创造力的源泉,即在於禅宗特别强调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悟道证道,於是就有了多姿多彩的宗风家风。但一旦宗旨确定,其法子法孙的创造性也就表现在方便施设的标新立异之上。就此而言,曹溪门下五家七宗,历时数百年,种种机锋,早已被温习践履了无数遍。後来的禅师守成已难,惶论创新!其创造的资源就日益枯竭,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也!更为重要的是∶当禅宗风行中华、成为正统,参禅求开悟解脱成为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要求时,维持门风,纯洁佛法就成为首要任务。偏偏禅宗又是「鱼儿饮水,冷暖自知」,绝对不可说的,如何才能鉴别得道开悟者的真伪虚实呢?禅宗之所以为禅宗与成为正统的天然矛盾,促使禅宗的时代课题历史地由「悟道」转移到「证道」──「悟道」,个性开悟,自证自度;「证道」者,相互接机,师徒相证。循此历史轨道,禅宗被日益模式化!

    禅宗的模式化,从而原创性的萎缩,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当年圭峰宗密所预见到的,禅宗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没有一个外在统一的,人人可行可证的真理标准──日益暴露、日益尖锐!在他们尚未真正接受宗密於《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所开出的药方和永明延寿「万善同归」的主张以前,模式化乃是禅宗企图克服危机的唯一出路。从根本上说,宋明禅师开口便是「家风」,起手便是「三关」,他们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规定」一套真理的标准。可惜,模式化解决不了此问题!因为它能做到的只是外在的可行可证性,但却缺乏作为真理标准的最根本的条件──统一性!这正是任何宗教最後总会造就一个最高神祗的根本原因。但禅宗的本质决定了它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禅宗之所以为禅宗,就在於其成佛在当世而非来世,并且是个体的、内在的自我证明。所以,当一个禅师建立一种模式时,另一个禅师就可以建立另一种模式;当一个禅师赋予该模式以此意思时,另一个禅师可以赋予其彼含义。当意义明确的的文字和体系完整的经论之权威被推翻抛弃之後,含糊其事、鸡零狗碎的模式能顶什麽用?模式化最後的结果,是对自身的否定──无模式!无数个「圣人」挤满街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狂禅的出现,主要意义并不是一种讽刺,而是一种危机!

    禅本有些狂气,此乃禅宗之创造力的源头之一。但若此狂气发展到无法自我规范、自我制约的地步,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人人都可自称开悟,自封教主之内因,加上名利诱惑之外因,大批士无有其能、农不耐其劳、工莫得其技、商弗窥其机的芸芸众生、无赖,便混迹禅窟,骗财骗名。满街开悟的圣人,遍地六通之神僧,恰似当今遍布世界的气功大师,特异人士!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模式化的路走到山穷水尽之时,唯一的柳暗花明之道即是及时作真正的、脱胎换骨的自我调节──重新皈依於佛祖和经典的权威。当历史的浪潮把禅宗推到这一步时,放眼望去,禅师们的眼前耳际,一派佛号,遍地净土!

    禅净之渊源可谓深矣!它们本是同根生,都是从广义的禅定中发展出来。作为禅禅宗成熟的口号之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出於净土三大部」之一的《观无量寿经》,绝非偶然。因为禅净二宗不约而同地企图超越佛教之三学六度四念处、因缘实相解脱门等一整套复杂的体系,一下子直接把握成佛之最高境界。於是「人和神」这人类学和宗教学的最普遍命题,转化为「心和佛」之佛教的特殊命题。没有任何中介,入得门来,人即是佛。直捷、简洁、易行成为禅和净土共通的特徵,只不过禅宗走的是内在、个体、当世成佛的道路,而净土宗走的是外在、群体、来世成佛的道路。

    即使双方在开宗立派的历史潮流中分道扬 ,但共用一条脐带的前世因缘,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昙鸾,与禅宗的实际开创者四祖道信,前後相续,同奉大乘般若学,一倡念佛三昧,一倡一行三昧,同源异流,形神相契。

    净土三祖法照(按《乐邦文类》所立净土六祖说),承怀感之励声念佛说,制定五会念佛之仪则∶合五音之曲调,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信心,而成就三昧。五会念佛,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急非缓,第四会渐急念,均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第五会即转急念,只唱阿弥陀佛四宇。又《略法事仪赞》云∶第一会时平声入,第二极妙演法音,第三盘旋如奏乐,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声唯速念。由此可知∶最初第一会平声缓念,引声唱六字名号,次第而高声急念。至第五会,更加高声,唯速念阿弥陀佛四字。分五会之用意;根据《无量寿经》卷上∶「清风时发出五种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略法事仪赞》中云∶「修此法者,即於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法身。」

    而同时禅宗五祖弘忍所传之东山门下,几乎全体念佛──主流之北宗神秀,尚「净心念佛」;南宗慧能,创「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虽属革命,但总还是在「念」。最引人注意的是五祖门下四川一支,其中宣什宗,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此派号称南山念佛宗。而净众宗之成都金和上无相(天台家之《佛祖统记》中所立之净土三祖南岳承远,乃其同门),则倡引声念佛之仪则。与法照之由缓至急、从低到高的程序相反,宣什、净众所取为由有声至无声,「一鼓作气、再而衰、衰而竭」(这儿借用《左庄十年传》<曹刿论战>之语)。一禅一净,一正一反,简直预告了日後禅净合一的大势。

    除了血缘关系所造就的禅净二宗的感应道交之外,更重要的是∶当禅宗因与中国士大夫文化投缘,在雅文化层次上得以独占佛教这一席位时,净土宗却发挥自宗的优势,在俗文化层次上,成了佛教的一大代表。

    当净土宗把经论所说观想念佛变成口称念佛时,再进一步创出临终念佛後,净土宗对广大老百姓的吸引,无人能敌!因为照此法门,那怕酒沽狗屠,毕生无缘於佛道,只要临终悔过,一声佛号,即能往生西方。

    又直同志,三五共结言要,垂命终时,叠相开晓,为称「阿弥陀佛」,

    愿生安乐,使成十念也。

    最重要的是,净土宗那可行可证,简洁统一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正好垫补了禅宗的空缺,成为禅宗那无可言传、无法印证之悟境的最佳载体。禅宗那与生俱来的矛盾,或能由此消解。

    内外相凑,因缘交会,禅净合一之大势,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禅净二宗,终於再度携手,开出佛法之新世纪。

标签:   顾伟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