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读】幸福禅:珍惜即刻的美好
源自:搜狐图书 作者:释永信
编者简介:
释永信,少林寺第30代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1988年2月,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曾经接受杨澜访谈。2003年10月,访问西班牙,拜会奥林匹克委员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促进中华武术列入奥运会运动项目进程。
编辑推荐:
禅,处处可修,行住坐卧皆是禅。
禅在一笑一花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幸福也在一念之间,在心中播种快乐的种子;
安住当下,珍惜即刻的美好,让幸福如影相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少林寺主刊《禅露》的精品集萃。编者精选了128篇文章,意在指引人们探寻幸福在哪里,以及什么是“幸福禅”。全书分为八篇,包括“幸福与禅释”、“幸福与禅修”、“幸福与禅悟”、“举起与放下”、“福乐闻习录”、“随心随意随想”、“生命与人生”、“幸福生态禅”。
精彩评价: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菩提达摩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法师
常怀感恩,时时报恩,我们就会永远活在安乐祥和、积极进取的当下。在报恩中修行,在修行中报恩,我们就会拥有道德的、有意义的人生。——存润法师
人的幸福和不幸是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来计算的,须以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查良镛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刘心武
内容品读:
《幸福禅》:第一篇·幸福与禅释
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也许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随之而产生的烦恼也让我们困惑不已,唯有禅悦带给我们的幸福才是纯粹的幸福、究竟的幸福。
论布施
先讲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农民在自家地里耕地,却意外地翻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斤重。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的,再也不用风吹雨打太阳晒地干活。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
听完这个小故事,大家可能都笑了,笑这个农民如此贪心。在我们的佛法中,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布施有三种:一、财施,分内财施和外财施。施舍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叫内财施;施舍钱财田地等,叫外财施。二、法施,以人间善法或佛法教化大众,叫法施。三、无畏施。
关于布施这个题目,社会上流通的佛教普通读物对此阐述得不是很透彻,大都停留在世间法的自利利他的道义水平上,即使谈“三轮体空”,也过于泛泛而谈,很少从切实的修行、发慧角度阐述布施的功用。
如果我们细读佛教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布施是作为修行法门开立的。在修习六度菩萨道时,布施列为第一圣道,对治五毒首魁 贪心,即“执我”“执有”之心。布施本身不是目的,布施的目的在于通过布施达到净行净心。所以经典中把布施列为菩萨道。如果把布施仅仅视作助人为乐,从布施行为中获取一份自我满足,内心安宁,那么,这种布施仍为俗趣。我们禅宗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相会交谈不契的公案,就是围绕布施这个题目展开的。
据载: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达摩祖师泛海经广州至建业,会梁武帝。梁武帝是当时有名的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兴土木,建寺造院,广赐度牒,剃度僧尼,并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臣子重金赎回。他想到自己为佛教做了如此广大的布施,所以,他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
没想到达摩祖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功德。梁武帝急了: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不是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