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精彩推荐】禅来禅去: 亲历重塑生命的十八天

源自:中国台湾网 作者:西岭雪

 
作者简介:
 
    西岭雪,本名刘凯怡。生于北京,长在大连,现居西安。
 
    作家、编剧、红学研究者和张爱玲研究者,有民间“红楼”研究第一女性之称。曾任《女友》、《家庭之友》杂志社编辑,《爱人》杂志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那时烟花》、文化游记《步步莲花》、红楼研究《黛玉之死》《红楼十二钗典评》等。
 
内容简介:
 
    本书由知名女作家西岭雪在西双版纳曼听寺禅修的日记、笔记汇集而成,通过清新优美的小文,从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角度出发,讲述了禅修的对内心的涤荡,以及作者十八天重塑身心的历程。禅来禅去,修的无非是一颗心。
 
书摘正文:
 
前言
 
    2012年7月,因缘巧合我前往西双版纳勐罕橄榄坝的曼听寺法乐禅修园,闭关禅修十八天。回来后每每与人说起禅修生活,大家总是争着问吃得怎样,饿不饿,苦不苦?
 
    当我认真地回答说真的不饿、真的不苦时,他们又总是露出怀疑的神色,觉得我在有意美化禅修生活或者美化我自己的定力。
 
    被质疑太多次之后,我渐渐不大愿意再主动热心地向人推荐禅修了,甚至连自己也开始怀疑:我是否真的在回忆中美化了寺院生活,是否夸张了禅修的美好,就如同人们总是在记忆中夸大了初恋的缠绵感人一样?
 
    记忆中的景象,越是清晰就越不真实,仿佛电影镜头,一点点拉长拉远,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写,甚至还有俯拍全景——其实我不可能站到一个足以鸟瞰全寺的制高点去俯视整个禅修园,但记忆中的画面却恍惚在天上窥望,不但看到那白塔,那寺院,那树,那花,那佛殿,甚至还看到身穿白裙跪在佛堂前祈祷的我。
 
    但我最常想起的,还是那条遮风挡雨的经行道,一边是竹篱,一边是苗圃,满目苍翠,岁月静好。我慢慢地走在长廊下,从此处到彼处,去打坐,或者做晚课。
 
    那样的日子是清淡的,美好的,也是枯燥的,平淡的,而我终是眷恋红尘,于是逃离出寺。出来了,心又留恋着寺院的生活,一再想回去。——是不是这种渴望让我美化了禅林的记忆?是不是不能坚持的愧疚让我夸大了禅修的法力?
 
    于是我重新翻起以前的日记,那是在寺中即时写下的点点滴滴,如实写照,毫无矫饰,是我最真实的心路历程,不掺一点儿假。重看时,我竟被自己深深地感动了,因真实的记录只会比记忆中更加美好,更加珍贵。
 
    虽然一年的时间并不算遥远,然而山中岁月原本奇突,与尘世截然不同,空间的天壤迥异,使得时间也被无端地拉长了。古人说“山中虽一日,世上已百年”,大约形容的便是这种感觉吧?未必真的是一个樵夫出了山,发现整个世界都沧海桑田了,而可能不过是他的眼光变了,心境变了,于是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了。
 
    古人是喜欢夸张的,于是他们用这样极端的一种表现手法,写出了心态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关系。当某人的心经过了一个节点,再回到过去的环境中,一定会有种恍如隔世的震动感,所以才会有了黄粱一梦、南柯一梦的典故。
 
    对于砍樵人而言,那个节点是仙人对弈的烂柯山;对于陶渊明而言,节点是武陵人避难的桃花源;而对我来说,这节点却是西双版纳的曼听寺。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伏着这样一个或几个节点,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体悟并被启发到。
 
    于是,我决定好好把这些日记整理出来,与有缘人分享,以使有兴趣的朋友了解禅修,随喜弘法。
 
    但这不是一本关于禅修方法的书,因为我自己的修为太浅,担心过多描写自己尚未有更深体验的法门会误导了读者,所以书中主要记录的是我在寺中的生活琐事与感悟。
 
    我的禅修,不是为了成佛,而是视之为一门学科,通过身体力行的学习来感受佛法,确切领悟它并非高深莫测的玄学。我的禅修存在于生命的每一次呼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具体到穿衣、吃饭、扫地、赏花这样的小事,从头学习待人接物的道理,并通过禅修来训练自己的心,使之平和、谦卑、柔软、恭敬,对所有人与万事万物更有诚意,在顺境中感恩惜福,在逆境时泰然处之——这便是我的修行,也是这本书的诚意。但如果你想了解的是内观心法的具体步骤与进境,则请合上此书,查阅更专业的相关书籍。
 
    萨度!萨度!萨度!

标签:   生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