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精彩推荐】《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

源自:佛教在线 作者:一苇

 
内容简介: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古人六书造字,其中蕴含了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规律的朴素的、深刻的认识。而佛学禅宗从本质上讲也是有关人生的哲学。本书精选49个汉字,每个汉字由字形、字义展开禅意想象,谈古论今,妙解人生,使得汉字与禅学两者在本书中得以交融贯通,由字见禅、由禅识字,开启一段智慧之旅。
 
作者简介:
 
    贺伟,笔名一苇,资深出版人。自诩杂家,先后涉猎考古、摄影、收藏、老庄、周易诸领域,近醉心于佛禅之学,在《世间觉》杂志辟有专栏,整理出版《金刚经集注》、《六祖坛经笺注》等书。
 
编辑推荐:
 
    字很美,每一个字都饱含了浓浓的笔墨,积淀着历史的沧桑;同时,不同的汉字,又映照出人们千丝万缕的心境,反衬出生命的不同品质和生活的百滋百味。禅,古代南亚巴利语Jhana的音译,多被汉译为静虑、思修。禅,本身并不神秘,所追求的更是“随心而生,随心而亡”的那份清净,“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那份无妄。中国禅宗历来倡导“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其实质并非排斥文字,而只是强调不要拘于文字形式,旨在消融生活与禅的有形边界,进入体现禅的自我本质——直面人生命、生存、生活当中的迷惑,回归生活与生命的本真。所以,当禅的思想融入汉字的世界,必将产生精彩而深邃的故事,于是便让我们顺着禅与汉字的故事,开始我们的心灵朝圣之旅。
 
    2012年1月,由一苇(贺伟)先生撰写,齐鲁书社出版的《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以下皆简称:《一字禅》)业已出版,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业绩和读者赞誉。本书是作者从个体的汉字出发,通过剖析汉字的字形语义,运用典籍解读、佛学阐释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的体悟,所进行的心灵朝圣纪录。诚如作者所言:“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走吧,随便打开一座汉字的门,跟随那束若隐若现的光去旅行,当你的灵魂与形骸以及形骸之外的一切相剥离,你就会看见般若波罗蜜的光芒。”《一字禅》一书呈现的通俗易懂方式不但表现在作者语言的生动活泼方面,而且体现在作者善于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文字的描述,同时还善于借用具体的事实进行说明,另外还有图文并茂方式的运用。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色是佛学研究领域一般学术著作难以具备的,更是一些禅学感悟类著作所忽视的。它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放下执著,勘破迷惑,回归生命觉醒,获得解脱自在”的文化之门。
 
    静静阅读本书,通观全局,我们既为作者的创见而感叹,又为书中清晰准确的表述而受益,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灵境界与生命品质的提升。
 
    中国禅宗历来重视心性的解脱与释然,所以禅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回归本心,觉悟生命。《一字禅》一书,作者从字里行间渗透着重视对人心的关注、关照和关怀。例如在“坐”字一解中,作者便提出了“坐是什么,是两个人平稳而对称地相向于土上,这两个人一个是肉身的你,一个是本心的你。你可以看到自己,而且是最本原的、别人所永远无法接近的自己(第11页)。”当读者阅读本书,排除妄念,保持心性清净,体悟本有自性,仔细思考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状态?或许会有新的感悟,所感悟的心灵也会呈现不同内涵的境界。诚如李利安先生对心的力量所阐释的那样,“心有四种力量,使人向上冲动的激发心,此为精进心;实现自我潜能发掘的心,此为自信心;超越离苦境遇,从容放下、突破看开的心,此为平常心;净化心灵,熏陶精神世界的心,此为清净心。”无论是精进心与自信心,还是平常心与清净心,这对于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都有着极大的催进作用。
 
    第二,真实生活与亲近自然的交融。
 
    禅宗认为行住坐卧都蕴含禅道,日常生活都充满了禅味。《一字禅》中同样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自然味道,“淋淋沥沥的秋雨下了一天,没有丝毫雨住的迹象。淡,与禅不同,是一个离普通人更近的境界,一样可以体会到一种淡定的感觉(第191页)。”禅悟源于生活,生活基于自然。当我们走进《一字禅》的世界之时,也仿佛走入了清新无染的自然世界。每个汉字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描绘,对亲近自然的抒发。书中众多的插图装帧,如田地作物、房屋一角,又如湖光山景、崇山秀岭,处处反衬出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所忽视的、所遗忘的生活场景。人生,并非总会一帆风顺,难免会有起起伏伏、坑坑洼洼。我们所能去做的不应是暴殄天物,也不应是萎靡不振,而是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接受这个真实的、略带复杂的世界。在短暂而珍贵的生命中,用豁达自在来拥抱我们的生活,亲近我们的生命。
 
    第三,平凡你我与超越自我的并存。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五味调和百味香”。这就是在说,人一生总会遇到不同的境遇和遭遇,体味着生活所带来的辛酸苦辣甜。而我们只有经历并超越了这“五味”,我们的人生才会“百味香”。每个人都渴望超越,渴望不平凡,但恰恰这些都源于我们最平凡的生活和最本质的生命。“古往今来多少人追逐一生的名声、名誉之名更是一种虚妄你的名字,只不过是互相区别的工具而已,它能标示的只能是你的一副皮囊(第64页)” 《南传法句经》有云:“我们认为世界怎么样,世界就呈现出我们所想的样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中载:“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涅槃。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扎根于厚重的生活常态当中,积累着生活中的平平凡凡,发酵着生命的辛酸苦辣甜,在平凡的你我之中去实现自我生命的超越。
 
    第四,感性与理性的透彻。
 
    《一字禅》将禅的精神与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去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每个汉字中所蕴含的禅思想,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 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 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 从而保持了持久魅力。生活有精神的生活与物质的生活,有迷失的生活与觉悟的生活,染污的生活与净化的生活,凡夫的生活与圣者的生活。我们一般用感性直观来直接处理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而理性则往往滞后于感性。禅需要在生活中通过体悟去发现,或者是呈现,或者是提升出的一种人生意义、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这对于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个人自我中心、物欲横流、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现象,以及对积极的心灵建设、心理建设都会有现实的、重要的意义,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
 
    《一字禅》的出版,对于作者而言,既是智慧的彰显,也是其弘扬佛教禅学的鸿篇之作,精神可敬,行为可歌。汉字虽小,禀赋灵性;禅意深邃,但契合本心。《一字禅》的出版,使我们欣喜地看到:禅与汉字的和谐结合,共同演绎出精彩的“心灵朝圣”故事。我们也相信:本书的出版,也必将推动佛教文化的优秀内涵在构建“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人间和美、世界和平”中去发挥更加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精彩文摘:
 
    欲:是什么?欲,其实就是个坑。这个坑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这个“欲”字,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谷”,这是欲的古字,如郭店楚简《老子》中的欲字用的就是“谷”。这个“谷”字很朴素,它告诉我们欲就是山谷,是个坑。继而发展为“欲”,这是我们常见的“欲”。这个“欲”由“谷”和“欠”组成,它告诉我们,这个坑无论怎么填也是欠着的,甚至越填越欠,永远也不会填平。
 
    第三个是“慾”,强调了贪欲的意向,以区别欲的其他意向。通行本子《论语》中就使用这个“慾”字,例如“根也慾,焉得刚”。这个“慾”直接告诉我们欲是由心所生,这个坑也就是心中的坑,而实际上并不真实存在。
 
    我们生存在欲界之中,对于这个相伴终生的坑,每个人似乎都无能为力。因为这个坑的来历不在于我们,而在于造物主。
 
    所有动物都有这么两个坑,一个食坑,一个色坑,即食欲和性欲。这是物种存续的需要。所以看起来我们无力摆脱,因为摆脱它就等于让造物主抛弃人这个物种。然而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人的坑已经完全不同于动物的坑,以文明为标榜的人类因为有了“文明”而把这两个原始本能的坑演化为—个吞噬人一生精力的豪坑。
 
    更为严重的是,人因为这个欲而痛苦。 《楞严经》上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可见人的这个坑不单纯是个坑,而且是个火坑。这个火坑一直在燃烧,炙烤得我们痛苦不堪。动物在饥饿的时候去寻找食物,在发隋期去争夺配偶。如果找到了食物,如果交配成功,其余的事则泰然处之了。人则不同,嫉妒心、虚荣心、权力欲,这些千奇百怪的文明的副产品,虽源于本能却已经远离本能。
 
    因为是人,所以就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心”;因为有了“心”,所以有了心中永远也填不满的坑;因为有了永远也填不满的坑,所以有了无休止的痛苦。
 
    声香味触法,皆是我所欲,就连成佛的愿望,也是一种欲。如果连成佛的心都可以抛掉,所有由心所生的种种欲望还有什么不可以抛掉的吗?
 
    结语:欲,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坑。既然永远也填不满,就别老站在坑边发呆。
 
    道:我们每天都在说:知道了。因为就这样至少说了几百年,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为这句话感到不安。可是坐下来仔细玩味一下,却不禁惊出一身冷汗。知道了。了不得,这话说得太大,道是随随便便可以知的吗?说了几百年的大话而不自知,真可谓妄自尊大。
 
    什么是道?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这个独立于万物之外又无处不在的东西逼着老子给它强起了个名字。他又说:“道可道,非常道。”连他老人家都说不清,我们还敢妄称“知道”,想起来真是惭愧。
 
    道,由首和走之组成,古字中(如金文)往往是“首”字夹在“行”中,“行”就是路的意思,这两种构成,都是首在行走,也就是头脑在行走。有的时候加一只手,隶定以后为“寸”字,组合起来即是“導”(导),道和导在古时本来就是一个字。
 
    头脑在行走,谁的头脑在行走,在哪里行走?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古人说“大道无形”,“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头脑如果是天的,那么这个道就是天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包括可知的不可知的;如果是人的,那么这个道就是人的法则,某个人群的甚而社会的法则,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那么这个法则在哪里行走?天之道不在日月星辰间行走,也不在山河大地间行走,但它左右着日月星辰,左右着山河大地;人之道不在人的行为意识中行走,也不在人的历史中行走,但它左右着人的行为意识,左右着人的历史。
 
    为剖明一个道字,古人可谓呕心沥血。儒释道三教多少先贤都曾苦苦求索过,当他们豁然觉悟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呢?儒家先贤说:“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佛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经》通篇都在探究道是什么,结论还是“道可道,非常道”。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终于有一点明白,也许大概可能,老实说,我不知道。
 
    结语:道,头脑在行走。那么究竟什么是道,老实说,我不知道。

标签:   世界  婆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