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推荐】铃木大拙新书:《禅生活》
源自:禅吧网 作者:铃木大拙
《禅生活》原名为“Living by Zen”,于1950年分别在英国和日本出版。在书中,铃木大拙从崭新的角度来阐述禅的精髓,从而使读者更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
铃木大拙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然后论述了何为证悟,再以盘珪禅师为例,就如何获得证悟体验做了详尽的阐述。最后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论证了公案对人的证悟的重要性。铃木大拙着重指出:禅的本质为般若,即大智。禅就是学人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打成一片而透脱的实践,这一实践手段就是坐禅。
过一种真实和觉悟的生活,禅生活是一种明心见性的生活。一种突破迷惘、开启智慧的生活,一种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生活。
1、禅可以揭示生命的本源,唤醒人的内在经历体验,焕发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2、所谓“禅生活”,就是整个生活本身,是至善至美的。
3、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我们并非借助于禅而生活,而是生活于禅之中。
4、仅仅生活于“禅”之中并非至善至美,我们应该基于“禅”而生活。
作者:(日本)铃木大拙
本书译者:刘建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日本着名佛教学者、禅学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曾师事今北洪川和释宗演两位着名禅师学禅。他曾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长达二十五年,因介绍东方禅文化而闻名西方人文学界,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主要着有《禅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禅生活》、《禅者的思索》、《铃木大拙禅论集》(三卷本)等。
精彩文摘:
推荐序:基于禅而生活
小堀崇柏
铃木大拙先生是一位饮誉日本文化学术界的伟大学者。铃木大拙先生的伟大之处何在呢?
这是一段陈年往事。某年秋暮,我陪同铃木大拙先生在位于京都市内北部的大德寺内的石板路上散步时,曾冒昧地请教过他:“您的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今天回想起来,我的这句问话未免过于唐突失礼。这种提问方式在禅者之间被称为“检主问”(或称“检师问”,指学僧为检点禅师脚下而提出的质问——译者注),俗话说就是徒弟反问师父,或称徒弟考师父。当然作为晚辈,我根本提不出来什么深奥的问题,而只是脱口冒出了这一疑问。铃木大拙先生步履蹒跚地移动着脚步,用他那一如既往的平静语调答道:“我的见性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先生这短短的答语至今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佛教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但是绝不应该据为东方人己有。佛教为世间万物及全人类精神财富之本,所以世间众生都有权利共同分享。佛教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本,佛教应当属于全人类。
铃木大拙先生怀着弘扬佛法的强烈愿望,数十年如一日向尚较少接触禅佛教真谛的西方人宣讲自身的禅修经历,以及通过参禅问道所形成的思想体系。铃木大拙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以自身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满腔的热忱毕生弘扬禅法。
铃木大拙先生还曾谈到:“东方人,尤其是佛教徒往往注重自身的修行解脱,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但是,矢志普度天下,弘法利生之人为数不多,而基督教徒则与此截然相反。”铃木大拙先生的精辟分析令人折服和敬佩。
今年(1960年)喜迎九十寿诞的铃木大拙先生为明治初年生人。“和魂汉才”乃至“和魂洋才”被称为这一年代日本人的精神特征,换言之,这一年代的精神特征的主流表现为东方文化和日本文化之中汲取了西方的思想因素。可以确切地说,谙熟东方文化而出大拙先生其右者为数不多。这是因为,铃木大拙先生不仅位于东方文化的内缘,而且位于东方文化的外侧研究和考察东方文化。
铃木大拙先生还经常说:“只有将自身置于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之中,才能够映衬出东方文化的真髓。”然而当今日本的学者文人,乃至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如何呢?“和魂洋才”早已销声匿迹,我们可以极端地称其为“洋魂洋才”。今天的日本人对东方文化的精髓完全不感兴趣,这种现状令人不胜悲哀。身为日本人,只知“己”而不知“他”,尚有情可原,而只知“他”却不知“己”,就未免过于可悲了。我们每一个日本人都应该引以为耻。
这本《禅生活》就是源自铃木大拙先生内心深处的大悲大愿。本书的着述意图在于,以西方人为对象,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阐述东方精神的瑰宝——禅的精髓。本书问世之前,铃木大拙先生主要致力于禅学入门的启蒙工作,其着述的目的大多在于使西方人能够初步了解“禅为何物”。为了使西方读者在入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更深入地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而独具匠心地撰写了这本《禅生活》。
现代日本人的思维行动方式颇为奇妙,受到外国赞赏的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往往深受日本人的注目和极力效仿。他们对待禅等东方文化中的精华的态度也是如此。一位留学英国的日本学者,由于来自禅佛教盛行的国度而经常遭遇英国人请教“禅为何物?”这位学者本人难以应对,甚为苦恼。他曾向我述说过内心的困惑:“我本来为了学习法律来到英国,却没有想到经常被问到有关禅学的问题,而我自己却一无所知,深感羞愧。”为此,这位学者回国后开始翻阅禅学方面的书籍。
近年来,外国人关注禅学的信息不断地反馈到了日本,从而导致不少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和了解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外国人为阅读对象,用英语撰写的本书,反译为日语而呈现在日本新一代读者的面前,应该说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铃木大拙先生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将难以形容的禅之真髓完整地描述了出来。本来,将难以言表之物使用英语或日语以一种新的思想表述出来,就已经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之事。如果缺乏真知灼见以及甘为他人奉献的强烈愿望,终究是无法成就这一非凡事业的。
铃木大拙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中有一本名为《梵文〈楞伽经〉的英译及其研究》的着作。《楞伽经》这部经典,据传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由印度携来,而后作为心要传授于二祖慧可。《楞伽经》中的“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这一句至为重要。此句中的“智”既不是普通的“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同时彻见洞察人的本质,以及所有存在、非存在之物的本质而显现的根本智慧,梵文称之为“般若的智慧”,与禅家的“见性”和“悟”为同义语。
《楞伽经》主张:如若获得根本智慧,将不产生“有”、“无”之分别及分析观念,而生大悲之心,从大慈大悲的源泉之中不断地涌出禅的经验和智慧。这句经文并非说明叙述,而是如实地阐述了禅的真谛,由绝对无的深层直接喷涌出“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大慈大悲的满腔热忱。如果这一热忱属于缺乏对众生无边无际、爱情洋溢的“无”的经验,就是所谓似是而非的见性。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再次回响起铃木大拙先生的那句名言——“我的见性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着作等身、学富五车的铃木大拙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我可以将铃木大拙先生的着述比喻为他以大慈大悲之心穿过而扔掉的草鞋,或者可以称之为他曾穿着徘徊于十字街头的破草鞋。铃木大拙先生穿过的破草鞋摇身变为一本本着述,不断地流向世间,流入禅修者的心田。
铃木大拙先生经常鞭策激励年轻人要敢于冲上十字街头。我当年挂单乡村禅堂修行时,先生就曾经在信中教诲我:“当今的禅僧必须要走出禅堂,走向社会,大显身手。”我认为,我们绝不能仅仅拘泥于此。身处孤峰绝顶而走投无路之人,即彻底明了自身存在根源,了断一切、了断自我、了断他人、了断众生、了断佛、了断神,甚至了断了慈悲之人转身迈向社会之时,方能成为毫无向背之人。毫无向背之人方可从早到晚,不论男女老少、国籍肤色、东方西方,不论职业,不分艺术家、学者、学生、工人而敞开自己的心扉,随机殷切接化,因人分别施教。
我想格外强调,禅并非源自思想,禅并非归结于逻辑理论。铃木大拙先生常说:“思想源自经验。”这是理解铃木大拙先生精神实质的关键。经验不是源自思想。即使相同的逻辑、相同的思想,也区分为由经验创造出来的思想,以及不具备经验而作为各种逻辑的归结去预示的经验,二者之间具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一般宗教学和宗教哲学与铃木大拙先生的宗教学的根本差别正在于此。
我衷心地期望广大年轻读者能够在铃木大拙先生那颗赤诚的大慈大悲之心的感召下,进一步了解东方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追随先驱者的足迹,向着见性证悟境地而不断努力前进。我相信,发自铃木大拙先生的肺腑之言一定能够触碰广大读者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