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推荐】智慧100:消除烦恼的方法
源自:京东图书 作者:圣严法师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虽然为了现实的生活,为了本能的需求,人是不能不争取生存空间的,但如果能在生存的过程中,多一些为他人设想的心,少一些为私利打算的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怨恨心,自己的生存空间会更大一些。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爱。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凉,便生于佛国净土。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如果迷恋生命,就会贪生怕死;如果厌倦生命,就会逃避责任。生命的可贵,不在于贪求一时的享受,死亡的价值是在于完成了奉献的任务。
圣严法师从佛经中辑出100则偈语,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做了简明扼要的阐释,用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正确地对待生活,破除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
内容简介:
用智慧破除烦恼,用慈爱和谐社会,用法语滋润心灵。
圣严法师,台湾第一高僧,稳定人心的国力量,于2009年2月3日16时圆寂。本书是圣严法师从佛经中辑出的100则偈语汇集,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做了简明扼要的阐释,用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正确地对待生活,破除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
如何应对危机,圣严法师教导我们: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目、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精彩书评:
圣严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影响遍布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新华社2009年2月8日
精彩书摘:
智者多闻
“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会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温故知新,对自身专业的知识要求深入,对各种不同领域的学问要求广泛,然后加以贯穿通达,自成一家的创见。不会读书的人,一旦多看了几本书,讲出来的话就可能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真正多闻的人,却能把各家各派的知识化成自己的学问,这才是智者。所以多闻可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志趣,不会因为看多了书反而迷失自己。
明了自己思想的道路,确定努力的目标和处世的原则之后,智慧便会日日增长。智慧可以从读书而来,同时也会从体验中开发。若无体验,智慧欠踏实,不过是人云亦云,东扯西拉,不能成为与自己生命相结合的学问和见解。有了智慧才能像名厨那样五味调和百味香,高明的厨师能善用种种材料变化出风味独具的佳肴。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风格,便不是真有智慧,也不能称为多闻。
智者博解众义,有智慧的人都能一门深入,又能门门相即相容。不仅通达佛经,而且对一切学问也有如探囊取物,顺手拈来皆成妙谛的功夫。
理解真实的义理之后,必然要即知即行,并且如法而行,自安安人。以他自己所理解的义理去实践,继而从实践中体会更深一层的道理。其思想和行为既能安顿自己,也能安顿他人。
三无漏学
这四句话讲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养,也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纲领,轨范身口两类的行为;“守意正定”是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无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种功能来对治人的贪、嗔、痴等根本烦恼。
许多人听到“戒”这个名词就会害怕,觉得是些教条式的约束,不受戒还没事,一旦受戒就这也不能那也不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戒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说,也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不说不做有损于己、有害于人的事。杀人、窃盗、邪淫、妄语等不善的行为,都是先由心中产生不满足、贪求、嫉妒、愤恨,才会去做的;如果有了戒,就可以降心。所谓降心是降贪心、降嗔心、降痴心。降心之后,不平衡的心理现象会越来越少,心灵越来越安定。
把心安定之后要守住它,不让它受环境的刺激诱惑而起波动,渐渐就能人定。正定与邪定相反。正定是从正念而来,对于物质环境的引诱,当以少欲知足的心态,运用止观的方法修行。“止”是心念止于一一境,“观”是观照心念的动静状态,在同一个焦点上不断地反复地止与观,便能定心安心。换言之,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观”。心无邪思即是正念,以正念修止观,便得正定。
由正定能产生正智,正智和邪智不同。邪智是用心思、走歧途、经偏门,取不义之利,争虚浮之名;正智是洞烛先机,明因果曲直,能够安定人心,不受诱惑,并能恰到好处地面对、处理、化解各种人我的问题,其立场绝非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这四句话可以说是佛法的基本原则。“戒”能保护自己身心健康。“定”能使人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乃人生一大享受。“慧”能使人经常保持清明的观察力和明快的决断力,以客观态度处理问题。三无漏学在使人活得更幸福,即使未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运用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