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书推荐】释智空的《智空和尚讲禅》
源自:中国佛教图书网 作者:释智空
本书系智空大和尚经多年参语佛法,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为了能从多角度认真讨论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圆融,方面的诸多难题,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写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藉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希冀将世人心中的迷惑和污迹一扫而光,并可以让他们心中的常青之树在和不老之泉长流。
作者简介:
智空大和尚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那丰富的经历,更使他于传奇之中,再增添一层神秘色彩。
智空大和尚俗家姓赵,公元194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书香人家,自幼录慧聪颖,勤奋好学,12-17岁之间,已尽读诸子百家。少年时期,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
青年时期,为深深宇宙人生的奥秘,他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从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
1968年,智空大和尚出家,从此潜心致志,精研教礼仪规,博览经典籍,实践禅净双修,志笃行坚。三年后,他归隐于福建武夷山。后又于终南山结茅篷清修。
书序推荐:
禅,妙不可言
禅宗,以它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它大量生动的传说和奇异精妙的禅语,以它对东方文化长期的深刻影响和对当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成了一个深邃、广袤的禅的世界。
在这个禅的世界里,时而花红柳绿,鼻竖眼横,极为普通,极为平常。时而海底红尘,火中白雪,奇特怪诞,令人惊疑。禅玄远而贴近,平实而空灵,难以捉摸,不可思议,充满了难解之谜,越是难解,越叫人着迷!
禅对千万人的心灵亲切呼唤:归来吧!别迷途忘返,快回到自身的安宁的家园。禅告谕人们,佛在自身中,此心就是佛,如能识自心,人人都成佛。于是,人们把禅宗又称作心宗。
唐代有位禅师名叫道林,他居住在浙江绍兴东南郊秦望山中的古宋枝上,与鸟鹊为邻,时人称为鸟巢和尚。他有一个弟子叫会通,有一天领来向他告辞。禅师问他到哪儿去,会通回答说:“我为寻求佛法而出家,拜您为师。但是您从不给我说法,如今我要到其他地方学佛法去。”道林禅师说:“若是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儿。”会通马上就问:“您的佛法是什么?”这时候,禅师从衣服上拈出一根纱絮,轻轻地吹向会通,会通立即醒悟了,不再求奔他方。这就是“布毛示法”的故事。(禅家把这类故事称作“公案”)
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就好比人人身上都有布毛(纱絮)一样。然而在生活中,人们陷入繁冗事务,到处驰走寻求,常常有意无意地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身中去寻找,去发现。禅师把这种现象称为“骑驴觅驴”(骑上驴儿去找驴),浅显易懂的比喻,包含人生的启迪。
唐宋时代的法律规定,不得“压良为贱”(也写作“押良为贱”),意思是不允许掠夺购买平民作为奴婢。禅师常用压良为贱一语来斥责那些不领会自我为主、到处求教请益的僧徒,这些僧徒当然没有在外掠买平民作为奴婢,然而他们辛苦奔走,东问西求,却不识自身佛性的痴迷行为,恰恰是出卖了自己,把自己从主人降成了奴婢,这不是人世间经常发生的可悲的喜剧和可笑的悲剧吗?
不仅要发现自我,而且必须充分地重视自我,确立自我在参道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禅师们常常强调的话题,从印度传来佛教思想的同时,也传来了佛教历史和佛教神话中一大批佛祖和神祗。这批佛祖神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上地下,无处不现,随时可给人们带来幸福或造成灾难。于是,教徒们诚惶诚恐,顶礼膜拜,人格的屈从转成盲目的迷信,心性的懦弱化为宗教的虔诚。就在这样的时候,传来著名禅师德山宣鉴的呵佛骂祖声:
我对先祖的看法就不是这样!这里没有什么祖师佛圣,菩提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汉。
对先佛先祖痛快淋漓的否定,表现了禅师对自找,对现实人生饱含激情的信心。
唐代慧安禅师道誉远播,中宗皇帝曾请他到宫中说法,奉为国师。有一次,僧徒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慧安国师反问他:“何不问自己意!”
多么简捷明快!又多么清新自然!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模仿和盲从,习惯了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习惯了把自己依附寄生在他人身上的人,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响雷呀!
有人问缘观禅师(五代):“怎样才是认识了自我呢?”
禅师回答:“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这一答语充溢着重视自己,自我为主的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