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推荐】吴经熊《禅学的黄金时代》
源自:好搜百科 作者:吴经熊
胡因梦:原著与译笔完美地熔成一本禅学黄金之作禅,禅者,那是一个灵性绽放、生命勃发的黄金时代。民国三大家之一吴经熊老先生的巅峰代表之作。一本可以让人充分享受的禅学经典代表之作,诗之韵与禅之美的完美结合民国三大名家之一、禅道诗人吴经熊,托玛斯·弥尔顿是他的私塾弟子,徐志摩是他的至交好友,耄耋之年的霍姆斯视他为忘年交(14年来给他写了70封信),卡多佐是他的密友,威格摩尔、庞德都为他写过揄扬的书评,称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法律哲学家,单是这一份资历,百年中国学者,几人堪与比肩?
内容简介:
《禅学的黄金时代》为吴经熊博士十余年来研究禅宗的心得结晶。经其弟子吴怡博士译成中文。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生动活泼的文字,叙述禅宗自达摩印心,惠能开宗,及五家传灯的盛况。不仅故事生动,引人入胜,而且对公案的透视,人物的描写,禅境的烘托,尤多精辟的见解。
作者简介:
吴经熊(1899~1986),一名经雄,字德生,浙江鄞县人,现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法学家。1920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次年赴美留学,1925年获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后历任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及国内东吴法学院教授,一度任上海临时法院代院长。1939年当选美国学术院名誉院士,1946年任罗马教廷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1949年后,历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新泽文化学院、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及博士班主任,获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台湾中华学术院院士。逝于台北。著有《法律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法学论文集》《法律之艺术》《孙中山先生其人格及其思想》《禅学的黄金时代》等。
媒体推荐:
吴先生是中国的铃森大拙,该书广征博引,辟析入微,并能融和各家,包罗万象,非深下工夫,不能有此成就。吴行生在该书内非仅以计论禅,抑且文笔有诗之美,其中多系铃木大拙所未能抉发者。——邢光祖(台湾文化大学教授)
我们既非向东,亦非向西,而是向内,因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蕴藏着神圣的本体。——吴经熊
作品摘选:
禅学,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起源充满了神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迦牟尼发生了关系。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你也许以为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却认为正因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自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
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统据考证是后人捏造的(译者按,胡适博士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法统的记载。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的音译变来的,但两者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顿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了禅的精神。
胡适博士曾发挥说:
“中国禅并不是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铃木大拙博士曾说:
“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
“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以笔者的看法,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否则单靠老庄等道家思想的复兴,实不足以构成禅宗那种生龙活虎的精神。不过说起来好像是矛盾的,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老庄的透彻见解在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先生曾极有见地地说: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我们也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
“禅师最明显的特质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及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如果这种说法不错,那么庄子的根本精神便是禅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庄子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悟力中,而禅则发展为一种导致开悟的训练,这种训练也是今天日本禅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