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如实生活如是禅(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

源自:京东图书 作者:林谷芳,孙小宁

 
    考虑到书名的直观性,最终将书名确定为《如实生活如是禅》,是因为,通过渐渐深入的采访,我才知道禅与生活是如此绵密相关,它给我最大的启迪是禅的核心智慧:“临界点”。我无数次从林老师口中听到这个词汇,理解其深意后,我发现,它应该成为人生抉择的一个标尺——智慧就在于你晓不晓得你的临界点在哪里。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现任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1950年生,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读佛书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年,以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
 
    1968年进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毕业后隐于市修行。
 
    1988年出而从事社会性的文化工作,始终以民间身份参与台湾的各种文化建设。
 
    2000年淡出文化界,回归禅者本务,教授禅宗。其论著彰显“道艺一体”生命观。
 
    主要著作《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禅,两刃相交》。
 
    孙小宁,1970年生,文化记者,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从事文化报导十几年,喜欢读书也读人,愿意发现并挖掘社会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
 
    1997年介绍林谷芳先生音乐人文著作《谛观有情——中国音乐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陆出版。
 
    2003年出版与林谷芳先生的访谈录《十年去来——一个台湾人眼中的大陆》。
 
精彩文摘:
 
    缘于一种好奇、感动与困惑——我为什么要写《如实生活如是禅》?
 
    做书媒记者,我们习惯问创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或者说为什么要参与到这件事上来。具体到《如实生活如是禅》,我的回答是,缘于一种好奇、感动与困惑。好奇是说,对于一个曾经的一个采访对象,我为什么一直在好奇。这好奇从一开始见面,就产生了:哦,这世间还有这样一个人,他通,你说什么他都能感应;他忙,却忙得从来不乱了阵脚;他冬天竟然不怕冷,但夏天竟然不耐热。他一身衣服可以台上台下共用,他应对事情好像从来不需要准备,十年去来,我们的缘份还在继续,这种好奇依旧存在,因为每次,他都能带来新的观点与惊喜。
 
    感动是说,十年累积,我从他身上获益不少。就像一台储备丰盈的思想榨汁机,我可以随时去按;在把自己的困惑与盲点坦呈给他时,也不会觉得会遭晒笑。在我对他的采访录音中,总是我的笑声最多,这证明,这个过程多么让我自在与快乐。感动之余,我还知道了一些词汇,它们叫做“生命情怀”,它们叫做“不可思议”。
 
    但是显然,这些,都敌不过摆在我面前的困惑——至今为止,我依旧不知道怎么向人介绍林老师,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语言环境中。这段时间因为林老师要来,我就在在MSN签名档上做预告,许多朋友跳上线问:林老师是谁。我就把林老师的简介链接过去,其中一个便回答说:哦,一个会写禅的作家!一个人出过书,书又与禅有关,这理解难道不对吗?但我知道,这对熟悉林老师的人来说,是多么南辕北辙。今天来了许多民乐界的朋友,我知道,因为这两天经常接到他们的电话,问我第三极在哪儿。如果你融入林老师和他们的氛围,你就会知道,作家这个词离林老师有多远。另外还包括“学者”“专家”之类的字眼。
 
    台湾记者曾经形容林老师,用了个“无可方物”这个词。现在,我在这里措辞,最接近的表达是:文化人或通人,或者行者。使我欣慰的是,我在网上偶然浏览,发现豆瓣小组竟然建了个林谷芳小组,那上面的评价非常有趣,“只爱穿粗布衣和布鞋凉鞋的林先生。行动着的文人和茶人林先生。东方音乐和诗词的林先生。演讲台上博古通今的学者林先生。台湾的禅者林先生。真正中国的林先生。”从心底的喜爱出发,大家总是能找到更接近他本人特质的语汇,这样的字眼我真的很喜欢,这就是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林老师。
 
    由困惑而产生的写作动力,使我参与了两本关于他的访谈录的写作。一个是《十年去来》,一个是《如实生活如是禅》。这是我的福份,也代表我一个愿望——如果不能很好地描给林老师,不妨记录下那一次次有趣的谈话。让那些直接的言语去影响大家,愿读这本书的读者能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标签:   心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