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主体的转换与超越——《如何安心如何空》一

源自:实修世界 作者:鸡飞蛋打

意识与肉身

    通常,人的心都不是死的,甚至可以说生得很呢,只是生的不是地方,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变现的种种现象上,生欣羡、贪恋、向往、追求、排斥、厌恶之心。即心往相边生,在心所起作用的末端之现象上起分别,属于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因此心随物转,趣外奔逸,真意全由前台的现象所调度。心所作用的前台繁忙热闹,作用的后台,起心动念的地方却没有个照应和归宿,所谓舍本逐末是也。一旦生心的对象失落了,人的心便无所寄托,陷入迷惘落寞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常人之心均有依住于现象的精神强迫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状态可以描述为“有所住而生其心”。

    反者道之动。修行的人首先要掉转船头,回光返照意识作用的起处,觉知念头起落的地方。这种让意识回到意识本身的活动,在西方现象学中称为“反思”,在《如何安心如何空》中则称为“缘流逐源”。它可以全然的,也可以是部分的。在生活事务中,通常是部分的。也就是说,意识对象性的活动仍然继续,只是抽出其中的一部分反观意识的主体。在座上,在生活事务消停的时候,则有可能做到全然的反观。

    当意识从色、声、香、味、触、法(意识活动的名相)退回自身时,看到的是一个忙乱嘈杂的工作后台,一个泥沙俱下的意识流。就像剧场的后台一样,它并不如前台看起来那么条理,有秩序,它充满着疑问、试错、辩驳,交集着节外生枝的想象、此起彼伏的情绪和自相矛盾的对话,前台意识只是它最终导出的结果。如何让自己的意识从喧嚣变成宁静,从杂乱浑浊变得清净,成为一个任务。以一念代万念是一个普遍使用的原则,这个原则贯彻起来,可以是观想某一个情景,某一个佛菩萨像,或持念一个咒语、名号,甚至一组循环往复的数字等。如果能持念一个咒语或佛号直至绵绵相续,通过加持力来净化心意识,由净化而渐渐达到清静,那是最好不过的。这些方便在开始的阶段,需要一定的作意、刻意程度,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妄念裹挟而去。就念佛而言,出声乃至大声成为这个阶段的必须。随着训练的持续和净化程度的增加,意识会变得清静起来。这时候,作意的程度也就可以逐步放松,直到不作意也能够不陷于散乱。

    在意识强度(或者说紧张度、兴奋度)松弛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进入潜意识状态。它是意识晦暗不明的区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遇到三种情况:一是昏沉;二是识阴区幻境;三是精气充盈之后的气脉发动。

    常人的明觉是依靠意识的某种兴奋度来支持的,由于这种兴奋造成的紧张,身心能量的分解、调集速度加快,并且被提取到意识层面上来。意识在五行中主火,长期的紧张乃至焦虑会导致超越意识的深层能量的透支,从而造成后方的空虚和黯淡。严重的情况表现在身体上是心肾不交,阴虚阳亢,形成肾水亏损、下肢不便,甚至脊髓造血功能缺失。随着意识兴奋度的下降,能量将朝向意识的背后回归,后方的空虚和黯淡也渐渐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性命归根的过程,在中医上是一个平阴潜阳的过程。作为行者,不应为此不安,而应当随缘顺变。在功夫上,则可以调节意识的紧张度,使之渐渐放松,不至于一下就昏沉过去。

    潜意识阶段的另一种情况是魔幻现象的出现。潜意识活动所依住的能量层次比意识要深一些,因此也比意识更加敏感,就身体而言,它直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入潜意识的人,比搁浅在显意识的人要细致许多,对温度气候和音声的感觉也要敏感。潜意识在唯识论中属于独头意识范畴,当意识的回归到这里时,向外的对象性的活动虽然势能没有完全消失,但作为一种繁忙活动已经大体消停,意识面对意识本身,意识后台活动的各种信号不再被遮蔽,显现并且放大起来。人能够感受到意识过程伴生的情绪波动和生理、物理现象,还能够感知意识过程背后的对话关系,稍不留神就困在其中,陷入颠倒梦想。在这一路段看到幻化的现象,听到有人在说话争辩等,都是人自身意识活动过程衍生出来的,把它们当真,就会陷入神经兮兮的状态。对此,行人必须谨记《金刚经》的教诲,将其视为梦幻泡影,不管不顾。

    潜意识阶段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气脉的发动。由于潜意识与身体的植物神经乃至更细层次的微循环相对应,潜意识层面的放松能够使人的植物神经和身体气脉得到自发的调节,而潜意识状态下的催眠暗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体的状况。随着身体层面能量的积蓄(炼精化气),和对潜意识体会的深入,微循环的力量会愈来愈强,最终引起气机的发动,出现冷热痒涨麻等各种各样的觉受,还有能量在身体内部的流注和冲击。许多隐藏病灶旧伤开始显现出来,让人以为是旧病复发,甚至不堪忍受。其实,这是一个康复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行者大可不必恐慌,只需听之任之即可。

    在潜意识层面,如果既不陷入昏沉掉举(散乱),也不随境象颠倒,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着清晰的觉知,在意识层面的修行就算站得住脚了。但将这个地方当成开悟和明心见性呆下来,就成了障碍。有的行人守着一念不生的无念境界以为成就,生怕起心动念乱了方寸。不知无念之念也是一念,属于第六意识境界,尚未超越见闻觉知。

    随着作意程度的减弱,意识对自身的反观将达到不观自观的地步,这时候,将所观的意识境界放掉,能观与所观便可以合二为一,意识回到意识本身,不指向任何对象,也不指向自身。能所合一的状态就叫做一如,是自身等同(A=A)的意思。意识完成自身的回归和统一之后,过去未来现在之念皆不可得,进入三际脱空的境界。到了这里,以意识为主体的修证就算完成,下来便是如何超越意识、转换主体的问题。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