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传世经典 >

【经典推荐】《空谷心音》——易菁讲心经

源自:佛教在线 作者:易菁

 
    《心经》是《大品般若经》的精髓,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阐述五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空有不二的佛教义理。此经既是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又藴含着精进修持的法门,被誉为“经中之经”。
 
    《空谷心音》为易菁校长的《心经》讲义精华结集,她以自己的般若体证和对修行的洞察,透彻地将《心经》蕴含的深刻智慧阐释出来,以便帮助现代人明真空妙有之理,得大自在。
 
作者简介:
 
    易菁先生,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校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书香门第家庭,系晚清军机重臣张之洞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初皈依少林寺老方丈、近代禅门曹洞宗大德释德禅门下,不仅获其知识传授,更继承了大德以华夏文明济世救众的无我精神。
 
    自1998年在江苏徐州创办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并担任校长至今,先生提倡以传承优秀文化、培养栋梁人才、淳化社会风气为己任,以“和合大同”思想为教育内涵,以“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教育内容,积极倡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与社会推广,打造了尚品学堂、尚德学堂、上生禅堂三大教育品牌,使得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成为海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十数万人在此中受益,名声大振。
 
    先生近年儒释道三家经典讲论有:《大学》、《论语》、《孝经》、《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周易》、《吕氏春秋》、《淮南子》、《五行大义》、《黄帝内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等数十部。其中《琉璃慧光》、《大学之道》《衣袂飘然曹溪风》《孝之经纬》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目前,先生正以战国稷下学宫为蓝本,着力打造“华夏学宫”这个庞大的文化项目,以期搭建一个平台,携手更多有识之士,共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推荐:
 
    只有观得自在,才能照空解脱;体证般若度诸苦,明真空妙有之理。
 
    《心经》是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般若经典的精华,被誉为“经中之经”。
 
    易菁先生以自己的般若体证和洞察,透彻地将《心经》蕴含的深刻智慧阐释出来。本书言简意赅、圆融通达、直指人心,是《心经》讲记类上乘之作。
 
精彩文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头四句是《心经》的总纲,总摄一切法,持无量义。《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含在这四句之中。后面的经文都是对这四句进一步的说明、解释。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开门见山,推出中心义理和主题。其实只要把“观自在菩萨”讲完,《心经》也就讲完了。
 
 
    “观”包含无量法门。“观”是指观照般若。止、观是修行的两个重要法门。止是止恶,止一切烦恼,断一切惑。可以先修止,后修观,也可以先修观,后修止。
 
    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已证无学位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分别介绍了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观世音菩萨是“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 观世音菩萨是通过修耳根圆通而成就。释迦佛提问文殊师利法王子:娑婆世界的众生,想要修菩萨乘,求证无上佛道,哪个法门对他们最为方便,最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回答:唯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最为方便,最易成就。
 
    观世音是在洛伽山因听海潮声而开悟,万念系于海潮,一切的念头都用海潮的声音所替代,一刹那,入亡流所,海潮的声音也听不见了,而彻见宇宙的本性,开悟了。在世人看来,观与声音本身没有关联,因为观源于眼,音源于耳。而观世音的“观”是全生命、全人格地融入,具有无比广阔的意义,也表示观的法门所代表的普遍广泛之义。
 
    在人世间,我们通常以为听到声音才为有声音,听不到声音就没有声音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听的本然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听到的是静默而已。比如说,一个瞎子,他眼睛的功能坏了,但他的眼识——看的能力并没有坏,他还是看见了,只是看见的是黑暗,看见的结论与别人不一样罢了。这就是心识的作用。听也不能完全用耳的概念去理解,当他听不到的时候,听闻的自性仍在,心识的作用永远不坏。观世音菩萨就是在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潮涨潮落、声息声灭,但能听闻的自性不变。正是在潮涨潮落、声音有无的变化中,发现了生命的生灭变化,发现了生命与宇宙是相合的。正因为自性不变,所以才听到有声无声。
 
    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人的阶段生命。看不见也是一种看,是看到了黑暗;听不到也是一种听,是听到了静默。引伸一下,那死亡呢?死亡不也是这个概念吗?死亡与看和听的概念是一样的,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你必须去体会,关键是你的心对生死的看法,是否将死亡看做了生命的一部分。
 
    听到声音却没有跟着声音跑,而是返观自性,回过头来思考:能听的是谁?听不见的又是谁?这如同禅门参话头“念佛的是谁?”。修行的过程中,去掉外在的一切因缘,就会发现自性。
 
    举个例子。我们的手都是如实存在的,如果没有任何外在的参照物,让你把手存在的感受说出来,你能说出来吗?你把手放到热水里感觉是热的,放到凉水里感觉是凉的,打它一下会感到痛,挠它一下有点痒,这些都是外缘。当把这些外缘通通去掉,让你把对手存在的感受说出来时,你却说不出来了。这说不出来的就是自性,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自性了。就因为我们的生命参与了太多的外缘色彩,才使我们看不到自性。
 
    让我们借着这样的一缕智光谈谈明心见性,放大心中的光明。生命的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作用,都是心的能力,就是那个能让你看、能让你听、能让你痛的心识的能力。印度的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皆是佛性的妙用。见性并不难,只是当下一悟。道本平常,复杂就不是了。
 
    这一切的作用都是我们的灵明觉性,就是佛性。在感知上除尽习性,即成正果。一个人对冷暖、色彩的喜好,全都是分别知见。去掉建立在心识之上一切的分别知见,见到了宇宙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一体的,便是观照般若,是能观之智。观就是观自性,观能否看到自己心识的内在自性,而非观外境。观到那个自性了,即是观世音所说的那个“观”,便是释迦佛说观世音的“观”。如果观不到自己的心性,那下面再讲也是枉然。

标签: 心经  空谷心音  易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