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读书交流 > 人体构成 >

“对人体的认识”研读心得辑录(一)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原文:(《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P2):
 
    “本篇主要对佛法修证中所要涉及的基本对象进行说明和讨论,并结合经典的内容,明示佛之所证,也就是佛法修证的终极归属,为后续的具体修行方法提供一个原理上的依止。”

 
    BY:1、此书就是围绕佛法修证展开的,第一篇是原理篇,讨论了对人体的认识,讨论了人与宇宙(三界)的关系。
 
    2、人与宇宙(三界)都是本书的研究对象,本书完整解密了人体生命科学的实相和宇宙之实相。
 
    3、此书的终极目标与佛学经典中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用现代科学表达的方式对佛法修证过程和实相进行重新定义,并对修行次第进行了现量描述。
 
    4、作者对经典做过深入研究与体证,在经典中受益,作者在自述中也谈到是在看《楞枷经》关于自心现量那段文字时,现证到了自性化现自心的过程,体证到了形而上的自性。
 
    5、此书所有修行方法都是建立在第一篇原理的基础上,即围绕着一个终极目标(证佛之所证)进行设计,其有效性已经过作者和部分按照本书方法修行人的验证。

 
    YJJ:我对本段话的理解是:第一篇的内容可以让有心真正实修的读者树立正确的见地,让读者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行者见地出错时不仅白费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将行者引入歧途,因此修证中树立正确的见地至关重要。正确见地的树立又须明晰佛法修证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对象,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要明白原理。只有明白原理了,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的方法,遇到问题时才能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效率。因此对第一篇的反复深入学习十分重要。

 
原文:(《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P3-1 )
 
    说起人,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我这个充满七情六欲与各种外在头衔及装饰的肉体。现代科学把人的存在分为身(肉体)和意(意识)两部分,两者的基本关系是意因身成,身因意变,身意一体,相互制约。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随着个体的成长开始逐渐有了意识。由于个体的遗传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人个个不同。然而,仅仅这样来认识是不全面的。

 
    BY:1、人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个大问题,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情。几千年以来,“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是极少数人的事情,对普通人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在其视野,很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对所谓的“心”的实相更是不知,只是依文解义,妄想越生越多。
 
    2、本人受困于当今体制教育的影响和宣传,接受了人死如灯灭和怀疑一切的观点(实际也是主体的选择),对生命的思考也是在唯物论闭合的圈子打转,因此自然不畏惧因果报。在2011年4月7日由于机缘参与了作者在成都的交流活动,超越了六识,长期的身心紧张放松了,有了从未感受过的体验,才对人体科学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对佛法修证才有了一个懵懂的开始。
 
    3、由于对肉体和意识没有实质上的了解和研究,所掌握的也只是极其有限的一点点常识,这意味着修行后对肉体出现的现象和感受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而这正是修行中容易产生误区的根源,因为我们都会以自己的经验,包括来自不同渠道获取的支离破碎的有限知识,来对人体出现的现象做判断,或者当身体出了问题,大多数人的选择都会交给医院里的仪器去一决生死。
 
    4、因此,可以想象得出,如果作者把整个佛法过程的一路风景都表达出来,那也应该是无量的表达,因此修行中不断超越种种现象(显现),直奔本质,直取证佛之所证,才是作者真正分享给我们的佛果,也应该是每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人的终极目标。

 
    YJ:1、普通人对人的认识、现代科学对人的认识;
 
    2、个体的遗传和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造就人人不同;
 
    3、上述认识是不全面的。

 
原文:(《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P3-2 )
 
    无数古德和今人的修证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人除了上述两部分外,至少还应包括能体和本心,而且身、意的内涵也比上述的更深更广。如果我们把肉体看作实体,意识看作实我的话,那么能体就可看成是虚体,而本心就是虚我或自心。修行实际上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对肉体和能体的调整而复还本心,再在本心的指导下使生命不断升华的过程,而佛法的修证则尚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上努力,体证形而上的自性或佛性。本篇对人体的描述仅限于形而下的层面。

 
    YJ:1、修证结果证明:一个完整的人由身、意、能体、本心构成,而且身、意的内涵更深广;
 
    2、简述修行次第和佛法修证终极目标;
 
    3、本篇对人体的描述仅限于形而下的层面。
 
    4、修行第一步就是有意识的通过一些方便(如:打坐、持咒等)来改善肉体和能体,使肉体越来越通畅,通畅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空灵的觉受,这时,肉体会很柔软,呼吸很通畅,思维清晰,乐观、喜悦,负面情绪大大减少,遇逆境也可轻易掌控情绪,这时,对能体的体察就会明显,就好像整个人都在水中一样,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感觉到“阻力”,这时,言行举止会自然慢下来,慢下来后,内心趋于寂止,对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有更细致更清晰的觉察能力,我推想按此状态持续深入下去,随着能量增加,能级提高,本心会自然发露,功到自然成。不知对否?
 
    本心发露后,是不是就可以和佛菩萨沟通了,就可以由佛菩萨直接带着修了?或者,本心本来就和诸佛菩萨之心不二,由本心起修,即是由佛菩萨带着修,无二无别,所不同的是功夫积累不够,随着时间和功夫的增加,次第趋入不同地,直到最终证得自心现量趋入佛地?请各位赐教!(恳请有体证的朋友分享一下从意识到本心再由本心起修、体证自性的经验!)

 
    BY:1、本书是建立在古人和今人的修证结果(佛学经典、禅宗公案都是修行者对他们看到的实相境界(不一定都是最究竟的实相)的表述)基础上开展研究的,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专利体证,而是作者体证到了同样的结果,包括佛最后证到的自性,而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2、作者认为完整的人应该包括肉体(实体)、意识(实我)、能体(虚体)、本心(虚我或自心),是虚实合一的整体(全部都是形而下,宇宙的虚实也是如此),在修证中应该清晰地体证到这四个东西而不是理解,才能将每个名相所指的实相分辨清楚。
 
    3、作者在此对修行做了清晰的定义和分级:第一在意识的指导下,调整肉体和能体使其真正空明通畅;第二是复还本心(第八识的本地风光),这也是形而下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第三在本心的指导下升华生命,体证形而上的自性。
 
    4、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自性(佛性)才是真正的形而上,是超越本心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没有体证到自性(佛性)之前,所有的认识和体证(一切境界)都在本心范围内,都在形而下的范畴。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修行人非常容易走入误区的,往往会把某一种状态(不取实有就取能量,不取能量就取虚空,不取虚空就取本心)误做究竟(自性/佛性)。

 
XSZ:
 



 
原文:(《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p3-3 )
 
    “图1.1是一张描述人体存在形式和内外关系的示意图。从上往下看,第一个方框内的色、声、香、味、触、法,分别代表外在环境中存在的色形、声音、香味、味道、触受及法尘,这些外在的自然存在可以通过人体相应的器官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传递到人体,并通过意(识)的加工进一步作出反应。感觉器官是肉体的一部分,属于人体中最实的部分。通过感觉器官探测到的各类信息,最终都将传到大脑的相应区域,并在此进一步加工组合成高级的概念。”

 
    BY:1、人体与外在环境(宇宙)是相互依存的,即来自外在环境的一切都在影响人体,人体对外在环境的感受通过五识(眼耳鼻舌身)获取,再通过意识(第六识)加工而得到一个结果。从某一个角度讲,即每个人看到的所谓的一切,都是基于其个体人脑的成像和显现,这意味着每一个人看到的都可能与别人看到的不一样。我们认为的这个真实的世界,事实上也是建立在这样的成像基础上,即如果离开五识和六识,这个世界的实相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法尘是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之一,是第六识对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对境。
 
    狭义而言,分辩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如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而前尘影事,忆念不忘,即是法尘的作用。
 
    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全体的作用。

 
原文:(《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p4-1)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的信息探测与反应;另一类则是对所收集信息的思维加工与整合,由此产生更高一级的知识。知痛痒、知香臭是属于第一类的认知。语言、文字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切人类文明则属于第二类认知。第二类认知可以说是目前所知自然界所有生命中人类所独有的,也是现代教育体系对人的主要训练内容。而第一类认知则是所有生命体都具有的能力,相比之下,人类由于在第二类认知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对其第一类认知能力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各类修行训练是对第一类认知能力的开发与强化,但佛法的功能则涵盖了全部的认知训练。”

 
    BY:1、人体是具有发射和探测功能的,而这也就是主体对能体的调用和改变的基础,然后通过肉体来进行感知。
 
    经典中说人身难得,又说只有人才能修成佛,说明生而为人实属不易,又能修佛更为稀有,这应该也是基于人体的组成及所有功能而得的判断。
 
    2、只有人类同时具有上述两类认知能力,即我们常说的感性(心)和理性(第六识),在修行中为了分清自己当下的不同状态,才需要超越第六识,直接用心,最后一定是心脑并用,因为智慧就是心作用于脑的结果。
 
    放下第二类认知,尽量少用脑,在前期的修行中,是一个方便,即减少对第一类认知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起用第一类认知,对擅长思维(容易形成知障)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3、佛法的功能是指用,即功能是体的用,但不是体,我们修行就是在主体的不断起用中觉察真正的主体,而不是被功能牵引。
 
    佛法的功能不是佛法的终级目标,修行中往往会被功能吸引,所以传统佛法中是讳言所谓神通的。

 
    YJ:1、人体认知外在自然存在的方式(其中“法尘”概念虽经BY阐明,但本人对此认知还是不清晰);
 
    2、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本来具有的对信息探测与反应功能(这类认识没有善恶之分);二是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加工与整合(善恶的名相在此认识中产生);
 
    3、进一步阐明这两类认识功能,并特别指出:“第二类认知可以说是自然界所有生命中人类所独有的。”
 
    4、“人类由于在第二类认知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对其第一类认知能力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所知障的产生)
 
    5、“佛法的功能则涵盖了全部的认知训练。”(个人理解,明儒王阳明说的“好好色、恶恶臭即良知良能”是只指出了第一类认知,没有阐明、区别第二类认知,所以我在体用时常常把第六识的分别念错当成“良知良能”了。)

 
    LH:作者书中提到第一类认知和第二类认知,应该是分别对应身心的现量和分别意识的比量。现代科学通常过分强调逻辑推理的严谨,西方心理学也是以量表的统计作为基础来试图发现规律,却往往忽视了观察者本身对观察结果的影响。部分修行人又往往过分强调走心不走脑,却忽视了心脑并用、以心驭脑的中道,把凡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理解为直心是道场,形成另一种片面,此二者皆不可取。作者提出,真正的修行方法应当包含全部内容,为全书在形而下层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另外,如序言中前辈所言,本书体现了金刚与楞伽的完美结合,既有分阶位的唯识证量的直陈,又始终不离了义佛法的中道。然而书中对于六七之间界面的划分与传统佛学的唯识划分是不一样的,书中七的浅层部分在传统唯识学中仍属于六,而对于七与八的界面划分却与唯识学基本一致。这种划分更利于现代人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同时也简化了传统佛学中的很多名词,把旅游图简化为路线图。这也说明作者的体系完全是来自于其个人实证的直陈,是与传统佛法修行有所区别的。
 
    对于刚刚接触作者这套体系,尚存疑问,需要在传统佛学中找印证的人(比如2006年到2009年的本人),于此几样区别不可不察,以免因概念不清晰而丧失兴趣或信心。

 
    LLMM:体会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分两类,第一类是基础,是各类修行训练的内容,第二类是以第一类为基础的加工整合。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忽略了第一类,也就是没有学会走,却想着去跑跳。所以老师要求老老实实地先做起来。基础训练都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没有基础或者基础不牢去提升的结果就是不踏实。好高鹜远,或者猎奇,难免浪费时间。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能够打开眼界,学习并提升见地,也许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起步了。
 
    学习体会二,自己目前的现状,对于能体只有一个隐约的感知,概念也不不太清晰,也无法界定在外圆功等训练中出现的状态名称,常常希望知道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过,老师书中有说,置游鱼而不顾。所以个人又认为那些都不必在意,只管先做,久了自然会有体会,这样不知对否?在次第上,大方向就是,肉体去感知能体,以能体为桥梁去体认主体,直至最终的本心,这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本心指导下,调整能体与肉体并实现与环境的交流,最终达到人体从内到外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原文:(《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P4-3)
 
    “各类信号在人体内部的传递和加工属于微观层次的物质运动形式,与组成肉体的分子、细胞或更高级的器官运动相应的能体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述运动。能体与肉体就是建立在这一层次上的一种相互关系,本心则是最底层的一种存在或后台指挥。”

 
    BY:1、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对物质运动的宏观和微观有了深刻认知,并且体系庞大,对物理学科关于场的理论学习有利于理解作者的表达。
 
    在实际修行中,大家所谓的不明白也源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匮乏。
 
    2、对人体来讲,能体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能单独分离开认识,是互相依存的,本心是最底层的存在,即我们在证达自性前,都在被本心指挥和控制,所以才有所谓明心见性,明心即是明本心(体证到)。

 
    YJ:1、由于“各类信号在人体内部的传递和加工”会受到“组成肉体的分子、细胞或更高级的器官运动相应的能体场”的影响,所以:
 
    (1)“各类信号”在人体内的最终加工结果是不确定的;
 
    (2)“同一信号” 在人体内的最终加工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联想到上次龙山会时,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同样被人踩了一脚的事情,如果我当时心情不好,就有可能骂他,但是如果我当时中了500万,就会乐呵呵的,一点儿也不在乎?”)
 
    2、能体与肉体就是建立在这一层次上的一种相互关系;
 
    3、本心则是最底层的一种存在或后台指挥。

 
    Emma:《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一篇为原理篇,作者对佛法修证中所有涉及到的基本对象进行了说明和阐述。指出该过程中研究对象为人体,也就是修行者自己,而最终目标则是“证佛之所证”。
 
    结合现代科学及无数人实际的修证经验,作者将人体划分为肉体、能体及本心,提出了如下的研究思路:在分清主客的基础上,通过肉体感知能体,并最终体认到本心这一主体,然后在本心指导下,调整肉体、能体,并最终达到人体从内到外与宇宙的和谐及统一。而真正的佛法修证尚需更上一层楼,内证“自心现量”的过程,体证形而上的自性,彻见空性,从而智慧解脱。
 
    体会:作者单刀直入地抓住了科学认识人体这个下手之处,从而简化了修行。在明白原理的前提下,操作、体会、总结实验现象、老实面对实验结果,总结为什么。切身体会到身心就是我们修行的抓手,是我们真正够得着的可以天天做的功夫,尽管佛法不讲治病等,但方法对了身体一定是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顺,家庭越来越好。

 
    JTAR:
 
    1、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对人的判断,主要有三部分,即肉体、意识(第六意识、潜意识)以及服饰和头衔。但实际上,这只是表象,真正的人体是很复杂的,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认识的。
 
    2、真正的人体应由实和虚两部分组成。实,主要指实体即肉体,实意即意识,虚,主要指虚体即能体,虚我即本心。修证的过程应该是由实返虚的过程,即要在意识的主导下,体会到能体的存在,再以能体为媒介去认识本心,认识到本心后再在本心的指导下进一步升华肉体和能体。当然这还只是形而下的修炼。若要证得形而上的自性,还需要在认识本心的基础上,再向上体认。
 
    3、人对外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外缘后,传递给意识,再由意识加工后形成的。可见,对一般人而言,一切的判断都是由意识主导的。
 
    4、在人对自然的两类认知中,第二类虽然是人类所独有,属于高级认知,但可能第一类认识是更为宝贵。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是强化第二类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第一类认知。现在很多训练主要是开发人的第一类认知,这是片面的。这里就显现出佛法的伟大,佛法是对两类认知的全面开发,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
 
    5、人体内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各类外在信号在体内传递加工与相关器官能体场作用的结果,而这一切的后台指挥是本心。
 
    6、真正的人体是由本心、能体、肉体三部分组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能体是中介,本心通过其影响肉体,肉体通过其体认本心。找到本心后,由本心反过来指导能体和肉体的调整并实现与环境的交流,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可见,能体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修炼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主客,这里的主应该是指意识,客应该是指能体,通过意识去感知能体的存在。

 
    XZR:看到大家认真研讨非常随喜赞叹,我就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走的弯路吧。 我认识作者的时间较长但一直没有真正上道,去年在作者和同修的帮助下才“重启”,属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的那种,其中没真正看懂《安心》是很重要的原因。 
 
    我体会本次学习的内容重点有三:一个关键;一个关系;一个难点。
 
    本篇的一个关键是证佛之所证之修行方法的原理,“明示佛之所证,也就是佛法修证的终极归属,为后续的具体修行方法提供一个原理上的依止。”
 
    一个关系是人体三位一体的关系,原理应用在这种人体关系中就有: “修炼就是在分清主客的基础上,通过肉体去感知能体,并最终体认到本心这一主体,然后在本心的指导下再去调整能体和肉体并实现与环境的交流,最终达到人体从内到外与宇宙的和谐与统一。”“而佛法的修证则尚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上努力,体证形而上的自性或佛性。” 
 
    一个难点是对自己当下状态中本心(主体)、能体、肉体三者的现量认识,尤其是三者相互关系的现量认识。
 
    安心法要之所以圆满证达佛之所证是因为修证原理;修证原理是基于对人体的认识;对人体三位一体的认识不是逻辑推理一定是现量体证。
 
    自己以前吃亏就在这里,没看懂整体的原理关系,对主体尤其是对主体与能体、肉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模糊不清,因此长期不能突破。去年九月感恩BY帮助在安微汤池反复操练体认才逐渐对上号,才有后来一些进步。时至今日因为主体、能体、肉体都在不断变化中,对三者及相互间关系的体认仍然是自己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对整体原理的认识(原理意识),一个是体认三者及其关系的能力。意识源于对原理认识的程度,能力源于平时有意识地体认和操作,真正建立起三者间现量、无误的关系(包括方方面面)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与验证。需要不断研究体证《安心》和了义经典。 以此抛砖引玉 。
 

标签: 能体  人体  本心  佛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