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艺之道 >

茶禅一味:终南山的禅茶之渊源

源自:凤凰网 作者:史飞翔


    终南山自古产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民间相传神农氏正是在秦岭终南山发现了茶之功用的。传说神农氏有特异功能,能看见药草在体内运行的情况。一日,神农吃茶后,发现茶水在体内运行,所到之处的肠胃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于是,茶便被尊为药草之首,瑞草之魁。
 
    “自古高僧爱斗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教义和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等。终南山很早就有禅茶一说。据盛唐《终南贞观寺记》载:“有佛寺千座隐于终南山,终南僧众三千有余,种茶晒茶秘炼禅茶,以茶静心、引法心见性禅修自悟,通灵自然诚修正果。”可见,最迟在盛唐时期便有了终南禅茶,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
 
    终南禅茶的始创者已不可考。但民间相传唐开元年间,终南王顺山古佛洞有一无名禅师,目睹山林苦修的同道中不少人因环境的恶劣、营养的缺乏而饱受疾病的折磨,以至于不能潜心修禅,痛苦不堪。禅师遂发慈悲大愿,欲以一己之力救同道们脱离病痛之灾。一日禅师入定,忽闻耳边有人耳语,读数十味药名三遍,禅师猛觉,回神之后,立即焚香礼佛,并将听到的药名一一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初的“终南禅药”的秘方。后来,禅师云游终南,遍踏仙山,历经万难采集药材,最终得禅药四种,一试,对于禅修者的疗身愈疾竟有奇效。于是,禅师便将此方与山中同修共享。一时间,山中苦修者竞相制作。自此,“终南禅药”在终南山中广为流传。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终南山中的僧人、隐士、禅师将“终南禅药”与武夷山的岩茶结合炮制,既去除了药物的苦辛之味,又升华了茶的香气,并使得这一禅门秘饮更具有了凝神益思、平和静气的奇效,成为当时终南山中各大寺院禅堂之中禅僧必备的修行秘饮。这就是“终南禅茶”的由来。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疗疾的作用;嗣后,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再后,又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终南禅茶的发展亦同此理。终南禅茶最早由终南山修道者创制,飘荡在修行人的茅棚之中,修行人以此来涤荡昏昧、精进修行。后来,不仅茅棚,寺院也以茶助修。久而久之,茶便成为一种修行。修禅的高僧大德们通过饮茶清心寡欲、养气颐神,直至了然悟道。说到禅茶,尤以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最为著名。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这就是赵州禅师“吃茶去”这则公案的缘起。“吃茶去”,乍看只是一句极为平常的话语,但在这句极平常的话中,却包含了赵州禅师那无碍的平等心。在赵州大师那里,无论是曾到、新到,还是院主,都照样是“吃茶去”,没有等级高低贵贱之分,清澈澄明的茶倒映出的是大师的平常心。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也蕴藏着真谛。
 
    茶者心之水,禅者心之悟。二者貌似有别,实则相契。所谓“禅茶一味”,指的就是心与茶的相通。中华茶道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煎茶道--南山流”宗主南山如济居士言:“茶虽微物,而其道甚大,非精行修德之人,不可与语、不可与饮。茶中有三昧,有灵性,茶可载道……饮茶的要义不在于品饮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而在于能从品饮过程中领悟人生道理,乃至明心见性、顿悟菩提。”此话可谓是深得终南禅茶之精髓。
 

标签: 禅茶  茶禅一味  终南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