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健康禅钥 >

道教养生思想的渊源

源自:成长博客 作者:网络

 
    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图腾崇拜、伏羲创卦时期,对待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由于先民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条件低下,人们无法科学的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于是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某种具有超能力的鬼神,是他们支配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进而人们希望通过事奉鬼神,能够得到他们的庇护保佑。这体现了先古人们在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时,力量的渺小,对虚无的鬼神的崇拜其实就是先民珍惜自己生命,希望自己能够长寿的社会意识的反映。《山海经》里面记载的有关于“不死民”的传说。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早期的神仙崇拜产生了。《南华真经》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南华真经》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也不会惊慌。从这些描述中我们能够窥见先民们神仙崇拜的一斑。《战国策·楚策》中还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但是它却反映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在寻找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其实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中,家长劳动的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已经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路史·前纪》卷九说:“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积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中 ,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所谓“大舞”,实际上应该就是一种类似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以达到散淤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据《史记·扁鹊传》介绍,皇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按摩、导引以及气功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方法,伴随着早期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相传皇帝本人就曾经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所闻,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意思是说长生之道,关键终于清净无为,这就设计到了静功养生中的要害。
 
    从古老的传说来看,夏朝的创始者大禹似乎也是个养生方面的先驱,《帝王世纪》记载了这方面的一段传说:“尧命(禹)以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涉勤,手足胼胝,故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所谓“禹步”,据前人的研究,它应该是一种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与“阴康氏”之舞相比,其更具有合理性。
 
    由夏至商,传说中的养生家不乏其人,其中最富胜名的要数彭祖。汉代刘向所撰《列仙传》记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项之孙,陆中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枝,善导引行气养生。” 之外,彭祖还精于饮食养生和药物养生,成玄英在《庄子疏》中称彭祖精通烹调。
 
    在当时这种社会文化根底的培育下,承传了社会文化结晶的道家对养生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学说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营魄抱一,能无离开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老子所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后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继老子之后的第二个养生大师庄子,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更加的具体、深邃。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的“返朴归真、清净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还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人世间》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新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些先前道家的养生思想为后来道教养生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标签: 思想  道教  养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