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健康禅钥 >

七夕民俗中的养生之道

源自:三九养生网 作者:网络

 
    2014年8月2日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一年一度七月七,年年牛郎会织女,人们明明知道它是传说,但还是借重它的含义,因为夫妻关系是人生中的“重头戏”。
 
民俗渊源
 
    七月初七,是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这个传说在周代的《诗经》中就有,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形成了故事轮廓,后来故事情节不断丰富,成了爱情永恒和婚姻美满的楷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七夕”之夜在妇女中进行的,有卜巧、赛巧和食巧果等内容,总称“乞巧”。
 
    “卜巧”就是通过占卜的手段了解自己的巧拙,方法很多,如当晚在针线盒中放入1只蜘蛛,次日看谁的蜘蛛丝织得最密;把做针线活的小工具混在大饺子里,看谁能摸得到等。
 
    “赛巧”就是在月光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祖咏有《七夕》诗说:“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食巧果”就是吃祭祀牛郎织女后的小食品,有寻常的时鲜水果,也有用面粉专门制作的飞禽走兽之类的供品。
 
    后来,乞巧活动的内容也有了变化,不断注入乞聪明、乞富贵、乞婚姻美满等新的意义。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原始社会的多种婚姻形式到“一夫一妻制”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古代,婚姻有三层含义:一指嫁娶的形式;二指夫妻间的关系;三指姻亲关系。它原作“昏因”,源于我国古代婚礼在晚上进行的习俗,后从女而为“婚姻”,把音和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结婚后男方被称为“夫”,女方被称为“妇”,夫妇、夫妻就是婚姻的基本产物。“夫”本是对男性的统称,后来被作为特权赐予了“丈夫”;“妇”有卑下之意,《说文解字》中“妇,服也”的解释说得清楚,后来它被强行加给了“妻子”。就文意理解,它一开始就“法定”了男女间“夫唱妻随”的不平等关系。
 
    我国自古崇尚婚姻稳定、夫妻白头到老,古代婚俗中就包括有“结发”、“合髻”等形式,以致使“结发”成为“患难夫妻”的代称。曹植的“与君初定情,结发恩义深”、杜甫的“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孔雀东南飞》中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等诗句,都是对这种传统关系的歌颂。
 
养生之道
 
    就与健康的关系而言,夫妻关系和谐,人的心境就好,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就能保持稳定状态,机体的抗病能力就强大,健康和长寿自然就能常伴他们左右。相反地,如果天天争吵或打闹,这种恶劣环境造成的大脑细胞的损伤、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失调、新陈代谢规律的紊乱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这被叫做“精神自杀”。
 
    中医所说的“气是杀人贼”中的“气”,就这样夺去了人生的愉快、身体的健康,也葬送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因此,要提倡夫妻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帮互助、互慰互励,建立起和睦平等的新型夫妻关系,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携手缔造幸福的人生之路。
 
    人们羡慕神话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之会,“金秋玉露一相逢”;更应该珍惜现实夫妻生活中的朝朝暮暮,“交颈鸳鸯恩爱深”。

标签: 七夕  养生  民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