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颐节令养生之惊蛰.有惊无险
源自:禅吧网 作者:健颐舒院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另寓虫欲动!并有蠢蠢欲动之成语。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历经寒冬的潜藏之后,春季万物萌动生发。虽然从表象上看,春、夏、秋、冬只是季节的更替变换,但在实质上体现的正是生命与万物的轮回,就如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惊蛰这个节气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即从春之萌动到夏之清晰的节点。
《说文》曰:蛰,藏也。《尔雅》曰:蛰,静也。无论人事,我们每个个体或事件里都会有蛰藏着的种子,一样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我们需要开启智慧而做的就是,让这些种子按天地自然的规律成长。回到惊蛰这个话题,“惊”也可以说是个助缘,让蛰虫(种子)惊醒、生发、成长。《吕氏春秋.孟春》曰:蛰虫始振,正是此意。
然而助缘与违缘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助缘没把握好的时候往往变成了违缘,就如同惊蛰的“萌动”走偏后成了“懵懂”。我们都知道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不但广建佛寺,供养大批僧尼,在位时还多次舍身出家,古往今来没有哪位统治者能做到他这样。然而这位表面上开来功德无量的皇帝最终的下场是在“侯景之乱”中被困于台城,活活饿死。何以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定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达摩大师初到东土的时候,先去见过梁武帝,于是有下面一段对话:武帝见(达摩)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达摩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有了布施心的布施,已经是在交易而非布施,更何况梁武帝所为的出发点就是求功德、求人天福报,心中蛰藏的种子已经偏歪了。达摩大师本为助缘,就像惊蛰的这个“惊”。奈何梁武帝执迷不悟,一生纠缠实相,破不了一个“我执”,听不懂达摩的点拨。那么信佛拜佛的人,居然和真佛擦肩而过,最后落此下场,现在看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因必有果,我们每个人蛰藏的种子都会在惊蛰的时候破土而出,生发成长。“惊”亦同“警”,惊而能知警,知警而后自省,这样才能“有惊无险”。正是需要不断的在前行路上修正自身,才可以不偏离航向抵达彼岸。最后以唐朝杜牧的名篇《江南春》与诸君共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