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养治心 外练形体
源自:佛弟子文库 作者:宽运法师
一、养生概说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天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实行养生之道。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非常明确地写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而「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这段论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乃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养生之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说,追求健康长寿的理想,古今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升斗市民,人人都希望生活得快乐健康,家庭幸福,眷属和解,共享天年。其中有不少的真实事例值得我们参考、借镜。
二、内养治心.外练形体
综合地说,「养生」其实不外是「内养治心,外练形体」,以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养生必须从饮食起居、情志涵养各个方面锻炼,以达到身体强健,益寿延年的目的。由于各人的爱好情趣、环境条件的不同,故其侧重点亦各异。如清代名将左宗棠就是以读书养性来调整情志,以达到养生之效。
左宗棠青年时代屡试不中,就只好去做幕僚,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工作。因读书而做幕僚,做幕僚又需要再读书;这样不但知道读书的重要,又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与内在的奥妙。不但把读书与情趣涵养、心智的康健、体格的强弱联系在一起,进而把读书当作养生健体的一种途径。这样的情况,若细想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中医认为心脑相通,读书必用脑,用脑则思考,大脑就不断生出新的脑细胞,以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心理健康,情志坚强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好书可陶冶情志,开启智慧,保持心旷神怡,欢愉乐观,自然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因此左宗棠在谈及其读书养生的心得时说到,他非常重视「寡言,养静」,尊重「涵养须用敬」的古训;他时常以读书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说自己年轻时也曾犯过「举止轻脱,疏放自喜」的「名士气」(相当于现在的名人脾气),后来就是在读书的实践中将之克服。
我们可以看到,他说的确实是真话。自古以来,许多哲人圣贤,都是通过读书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理想;试看孔子、孟子时代,所谓「人生70古来稀」,一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而这位圣人和亚圣,一个活到73岁,一个活到84岁。还有,科举时代100岁的考生也有的是,谁能说清是读书使人健康长寿?还是健康长寿才使他们仍有精力去读书应考?应该是两者兼有、相辅相成的结果。
可见《黄帝内经》上说「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实在不无道理。
晋朝时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文学家陶渊明,如何能做到「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处闹市而心静如水的境界?这正是左宗棠所说的「寡言、养静」的境界;左宗棠身居高位,权高势重,朝庭重臣,封疆大吏,确实很难做到「而无车马喧」,可是他到了古稀之年还帅军出关,冒风沙、顶寒暑,唯有健康强壮的体格才能应付自如。这也是和平时重视读书养生分不开的,读书才能「养静」,才生「养生」,才能长寿。他每每对人讲起自己读书养生的经验时,就会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像他这样军务匆匆,政事缠身的人要在读书里求静,就得把住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生命才会得以滋养,才能益寿延年。所以左宗棠的读书,不是体力的消耗,而是通过读书达到老子所说的「万物将自化」的意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超越。现代医学证明:不好的情绪,心理失衡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健康、加快衰老、易生疾病。是故「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左宗棠的读书养生法,实在值得现代人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