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读书交流 > 修行杂论 >

《如何安心如何空》两版自序研讨摘要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众分享:第一次有用“心”读书的感觉,心透不透的过去,眼睛只是心的用,很美妙的读书方式。
 
    问:读书心透过去是感同身受?
 
    答:是的。
 
    众分享: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以年为单位!
 
    众分享:作者在表达时把一路风景略去,直接把里程碑列出来。
 
    这段话个人体会是:
 
    1、个体因缘不同沿路风光肯定千差万别,无法尽列。
 
    2、因为只是在路上,并非目的地,所以再好的风光其实也不值一提。也是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不要被过程中展现的种种功夫迷惑。
 
    众分享:序中说:“其实,真正佛法的传承还有赖于第三维的直传。”作者把我们介绍给佛菩萨,由佛菩萨直接带我们修,真好!感恩佛菩萨!感恩作者!
 
    问:本尊修法上师为佛,法,僧三宝总集,是为成就之源,所得任何成就均为上师加持所赐:本尊则为成就之本,因密宗又称真言乘,持诵真言密咒为修行根本方便,而在持诵经咒时均需观想佛菩萨,密宗弟子终生修持与自己因缘相应之某菩萨或佛(例如观音或文殊菩萨),依靠于彼,由彼佑护加持,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为本尊。
 
    作者序中提到本尊的修法是此法吗?
 
    第三维直传例证。
 
    众分享:作者在序中提到几个时间点,1988年到1994年6年破六识,到2000年破七识又花了六年,这个时间也可以算是种参考,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搞清原理,老实操作。
 
    众分享:
 
    序言学习心得:就我个人认知角度,在半年前,和佛相关的信息基本就是寺庙,和尚,所以对于佛法的认知基本是空白,但人生总是会遇到苦难——身体上或心理上的,苦难之后人会学会反思如何脱离苦难,有缘之人可能就会碰到佛法,而靠佛菩萨的加持和自身的提高来应对这些苦难,在加行的过程中提高了感知能力,进而对产生苦难的根源进行探究,靠自身的实践与考证进一步验证先贤与明师之所证。在此过程中,修行的益处会逐渐在生活中显现出来:工作能力是否提高,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是否更深刻,身体是否更好,家庭朋友关系是否更和谐,心态是否更平和等等内容都可以用来作为考量修身的指标。不再纠结于意识层面的概念纠葛,用事实说话。当然以上标准可能还属于加行的内容,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已经是极大的改变了,修身也是一个个性化极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因缘,不过我一直记得作者的一句话:人生无论怎么折腾,只要最终能走到修佛这条路上来都是值得的。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真正上路,但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感恩诸佛菩萨,感恩作者,感恩在我生命历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所有朋友。
 
    以前经常玩文字游戏,BY前几天说的很对,行胜于言,自身的进步比一切言教都有力,当然我考虑的问题只是低层面的,不过事情总要一步一步来,空谈不如践行。
 
    水平较低,发表不了全面的理解,就两点内容谈谈感受:
 
    1、生老病死——此概念表象上是指人类,其实我们能感知到的大部分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有此现象,动物、植物、企业、机构、国家乃至星球等等。
 
    2、加持:初看是很虚的, 甚至会被人贴上迷信的标签。但我从两个角度来认知:
    一、诸多先贤均提及此概念,首先我姑且假定是他们有真实体验,而我没有,则不能因为我没见过就直接否定加持的存在;
    二 、就个人体验而言,通过持咒后的长期效果来看,前后比较,有如下改变:感知力增强,自信心增强,做事能静下心,以前不明白的事物很多得到解决,通过以上改变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加持的确存在,加持力的体现主要是在心的层面,通过心的层面逐步向我们肉体可以感知的层面渗透,最终化现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众分享:加持的理解可以详见“实修心语”201. “真信”了、“真心”学佛了,“法界”的力量就透过来了,就会有佛、菩萨直接带着你修,带着你走。当你还不能直接沟通时,佛、菩萨会以你能感知到的、能接受的方式告知你该怎么做,你只要仔细“品”自己的“内心”、“品”你周围的人对你的言行、“品”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就知道了。
 
    问:“95%的问题书中有直接答案”,可作者说过佛法从一开始就强调解行并重的研习方式,直接丢过来书中原话,当然很准确,但我们又该怎么解?怎么有信心地去行?初学者只能囫囵吞枣么?
 
    答:跟着书的内容学习的诀窍就是用心品,因为作者是在他的最高状态里现量的表达,如果你真用心了,就自然会被带到某种境界中,自然就知道作者的真实表达。而当用心品不明白的过程中,本质就是你的心在突破障碍,心透过去了,自然就是明白了。这就是解行并重的读书方式。因为不明白就是一种状态,而明白也是一种状态,都是心面对障碍的感觉,真正的明白一定是心里明白。另外,信心一定是在过程中慢慢建立的,不可能一上来就信,所以初学者应该做两件事,第一是坚持每天的练习(书中介绍的方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第二是在对书所述内容进行精读后,知道了内容后,有了实证体会后再回头看书来印证,如果能把书中表达的内容体证到,然后明白作者表达的实相。理事不二,事理不二,所以传统佛学中强调要先树立正见,所谓的加行。
 
    众分享:对于序言学习,可以结合作者博客上发表的“个案分享1”一文,有更多细节。
 
    众分享:
 
    个人体会:
 
    1、作者当初实修也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这本书是老师二十年实践的结果。
 
    2、作者开始也是从形而下方面开始研究的,破六识历时六年(1988年到1994年),破七识近六年时间(1994年到2000年),这说明仅仅是形而下的修行(从六识到八识都属于形而下的范畴)作者就花了近1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我现在老老实实地做功夫才是捷径,放下现在就能证到什么,马上就能成佛的妄想,毕一生之力,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为生生世世的修行做好加行的准备。
 
    3、作者也是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佛的前提下皈依的,并且其中接触了各种因缘。因此,无论是何种因缘结缘亲近作者并开始修行佛法,都是我们累生累世福报的开显,应该百倍珍惜。
 
    4、作者作为科学家,前面没有人带路,一个人面对完全陌生的路,比我们要艰难的多,作者现在就在终点等待我们,等我们具足福德资粮,功德圆满之时,自然见到作者真面目。
 
    5、作者现在还在坚持每天打坐近三个小时,功夫是必须坚持的,曾经有人说如果证到自性了就可以无修了,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永无止境。
 
    6、作者作为科学家,必然对传统佛经中佛之所证有过深入的研究,因此,要看到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
 
    7、每天练习(时间)、悟性、 福德资粮是修行的基本条件,而且选择了修佛,也就是选择了生生世世后的终极目标。
 
    问:看到这句话,“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请问修大日如来禅法,如果修的最差,最后能去阿弥陀佛那里吗?
 
    答:作者原话为“对很多人,跟你们说白了,就是你们再不济,最后只要信阿弥佗佛,你也可以到这儿去”真信是去净土世界的基本前提,不是你所理解的最差也可以去,因为在净土法门中,去极乐世界是最高的追求了,可见也是很难的。
 
    问:还有个问题,出家的念头经常在脑袋里冒出来,因为障碍大时,工作上的事根本没心做,因为感觉自己快玩完了,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大日如来禅法对在家出家有要求吗?
 
    最后的问题,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是什么意思呢?谢谢!
 
    答: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修行就是解决我们的身心疾病的。苦恼是我们走这条路的动力。这也是我走上这条路的原因。请参考。
 
    答:一合相如何解释,网上以及多数版本的金刚经都有解释,您不妨自学。群里任何人的回答,可能都难以令你满意。当然,你找到的译文可能也无法令你满意,除非你证达实相,然后再与经典相印证。
 
    众分享与答:
 
    汇报一下对于序言部分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描述都是实证已达的部分的直陈,没有传统理论或者佛学的描述,因此这套体系的表达方式也就需要与其适应的一套定义体系来表达,且这些定义体系均来自作者作为修行个体的实践,作者用实践经验与传统教法比对,名词一致的留下,不一致的进行说明或者增补,这对后面的展开讲述至关重要。如果要跨体系进行讨论,原则上要先做定义层面的理清。所以,作者和BY都强调尽量在体系内统一语言表达,这是至关重要的。
 
    建议结合我刚刚发的这段来理解我的留言。您的有关名词定义解释的问题,在作者梳理出的那些基本名词库里没有,而我是从实修阶段与理解程度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来留言的,加上“可能”是为了逻辑严谨,但核心意思不是你是否满意,而是是否是体系内,以及是否有实证在里面。建议咱们共同体会下序言里的“游鱼不顾”四个字。
 
    众分享:
 
    我也先要从原理上理清一下,将作者的体系中的定义先搞清楚,另外"游鱼"我理解是有两方面的内容:
 
    1,沿途具有个人特色的本地风光。
 
    2、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修行人对佛所证内容的不同表达,这两部分内容由于没有共性,无法用简单的文字将其全部囊括,同时也会增加后学者的知障,所以才会选择了“置游鱼不顾”的表达方式。
 
    众分享:认同。我就这部分问过作者,我说,能否理解为老师的书是路线图,只在关键节点给出方向指示,不像旅游图那样描绘全景。作者表示认可的同时还提醒:无论何种图,都需要能够提供“已达目标”的验证工具或信息才行。
 
    众分享:读序第一段,感觉作者也是充满疑问上路的,是受修行过程中展现的种种所吸引。作者的修行态度是解决疑问,把过程说清楚。我是因对作者的信任吸引上路,有问题总想找作者,朋友们问,总想走捷径。重读这段,深感自己的态度不端正。
 
    众分享:我认为有问题找别人不一定是态度不端正,但是会有隐患:找别人可能会解决问题本身,但是会失去自己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的机会,下次遇到同一层面的问题还会出现疑惑,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没有提高。
 
    众分享:自己要有研究的态度,之后再请教。
 
    众分享:最终要自立啊!
 
    众分享:
 
    个人体会:
 
    1、这两天最大的体会“用心看书”感受到的。在放松的状态下慢慢进入书的情境,心跟着文字、情境走,心透过去就是看懂了,感同身受,这段文字可以现量操作,反复体会,看不懂就是看不懂,此时就是功夫不到或不会操作。
 
    2、作者自己作为科学家,《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作者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成果,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下构建的适合现代人的佛法修证体系。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原理清楚,可操作性强,适合在身、心、性方面有不同需求的现代人类。所以书中的描述都是现量境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不可作为话语轻易的看了过去,不会操作时可以请教作者。
 
    众分享:自己想不明白时,有值得信任的人在旁指点,给出方向,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凡事都得自己想明白再做,无疑对自己太自信了。
 
    众分享:我那天念的时候进去了,哭了!
 
    众分享:就是要找到一心一意“持咒”的感觉(你的表达是“进去了”),同时体会一心一意“持咒”时的身心变化。哭了说明你还没空,空了之后就不是这个感觉了。

 
    问:我用心读书有时会打嗝,应该是心里东西散出来了吧,自己不肯定。
 
    答:我也有这种反应,也可能是来自身体的寒气和浊气。

 
    附:作者对我的关于读书方法开示的汇总
 
    (一)
 
    我:还把您给我的开示重新理了一遍,但依然很多东西不懂。
 
    作者:很正常嘛,你要懂了就跟我一样了,你只能是读懂你能读懂的那一块,虽然文字还是同样的文字,所以只能是读懂你自己那一块,所以才要改变嘛,慢慢的慢慢的改变,对吧,慢慢改变成,跟佛一样就能读懂佛,要不然,全是我们自己心里头想像的东西,根本不是佛的真实的世界。

 
    我:发现读您的书不能快读,得一个字一个字读。
 
    作者:念书不告诉你有精读和泛读嘛,这肯定属于精读本嘛,我在我这上面不跟大家讲了嘛,这几个属于精读本嘛,因为我跟你们讲,这都是现量的东西,什么叫读懂,你都能做到了,那你叫读懂了,你心过不来的,那都根本还跟你没关系,它不是一个道理,对我来讲这本书,我当时我就讲,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的,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东西。

 
    我:读您的话,我得想一会才能把您的话中几个词的关系搞明白。
 
    作者:是想的吗?
 
    我:我不能马上明白。
 
    作者:对啊,不是用这个(指“头脑”)的,用这个是读不懂的,一定是用这个东西(指“心”)才能读懂。
 
    我:用心才能读懂。
 
    作者:对,这个读就是,读不懂就过不去堵在那儿,就读不下去了,你要是读通了,这个心就敞亮了,这一块就过来了,这个说实在的,我的表达,真正你要过来,实际上就是看相应的东西,慢慢去品,而不是在那儿打坐,这个我都跟你们说过的。
 
    我:看相应的东西慢慢去品。
 
    作者:就看跟你自己当下相应的那些内容文章嘛,那些内容嘛,看这些东西,假如说,你要看心这方面的东西,那就在心这块作用,你要看别的就看别的,我就跟你们说,就真正是这么过来的,是要去操作,操作你自己又不可能在那瞎操作,你一定是跟着一个导引去走的。

 
    (二)
 
    用心读时,心作用于文字,如果有障碍就读不懂,无明就是有障碍,心过不来,不断的读就是操作,是主体在操作,参禅也是主体在作用,参禅是拼命想。

 
    (三)
 
    我:用心读书的方法是什么,读书时发生了什么过程?
 
    作者:用心读书的话呢,实际上它就是内外一致嘛,就像你现在说话,说话一样的,用心读书,无非就变成文字嘛,就你的心通过你的眼,然后跟这个文字,我刚才问他,我们有没有距离感,真的用心读书,你的心跟这个文字是没有距离感的,然后这个字的移动,实际上它有描述、它有情境的嘛,你的心就跟着情境走,然后走的过程,你如果通透了,你就知道他讲什么了,不通的地方,你就心里头,就会在里头,有困惑,不懂,不懂实际上在心上,就身上它就会有障碍,那这个时候就变成,一个就你就困了,困一会儿,可能这个东西就化掉了,也可能再看又困了,那这个本身它就是一个练习,通过书这样的一个方便,牵着你一点一点去改变你。
 
    我:不能用脑袋理解,而是用心去感受那个字。
 
    作者:对,用心去看。
 

标签: 用心  读书方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