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六七模糊的状态中走出来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XZR:
跟着作者(包括同修)学习,突破的机会相对很多,但有时也会困惑:有时似乎突破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但一回到自己生活、工作的情景,似乎又被打回原形,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突破。我在这个状况反反复复多年,吃亏的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一下。
1、见地上的问题。
A、要有信心。作者的原理及其相应的操作是作者实证的结果,每个按照原理相应操作的行者,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结果(收获)。原理上讲佛菩萨无处不在,母光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自身子光明自己打开,母子相会是必然的结果。
B、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某些突破的体验应该是真实的,但为什么后来又找不到北了呢?关键是原理不通,没有对当下发生变化的主体进行确认。最近开始体会作者经常说的:带你们进到屋里没问题,但是屋里一堆东西,你们在屋里认了什么别人就帮不上了。
C、通常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需要在新的“屋里”确认“立身之处”,来到新屋逛一逛又走了,怎么进来的?怎么离开的?自己怎么再进来?不知道,有点像瞎猫碰上死耗子。不认的结果实际上是取了一个“不认”(冤啊!)。
另一种是原理不明,见地不对,在“新屋”里面取错了(经常会取与自己执着相应的境界),实际上将所取之处当作了立身之处(究竟参照系),常人的习性往往会往高处贴标签(误解的“大胆假设”),但只要在见地上“小心求证”,在前进的路上自然有机会“知非即舍”,实际上拉长来看主体还是在次第进步的。除非“再来人”一般人应该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过程,也因为一次搞不定,所以有没有明师(善知识)、有没有同行善友,那个机会的概率相差就天隔地远了。
2、操作中的问题。
A、我们经常容易将手段(过程)当作结果了,因为路长,走着走着以为修行就是走路,忘记自己到底要到哪里去了。所以作者总是在提醒我们初发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B、原理一定要慢慢品读。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我们对所有的概念都已经有一个“见”了。比如本次学习中作者提到的大脑、心等等概念,我们往往已经先入为主而不自知,这个很容易形成一个我们看书的背景,“以为”作者是“这个意思”,那就南辕北辙了。需要放松“在状态”,全身心慢慢现量去品读,当下“再现”作者的“真实意”。书是这样证(品读)明白的。否则只是自己在那儿“独玩”。
C、具体就是需要细细体认自己在“大脑”及在“心”的状态,这是一个自证、自认、自肯、自担当的过程。每人状况不一样,我是这样做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深的习气(你可以不告诉他人但自己一定知道),习气有定期发作的特点,细细品味最深习气发作的过程,哪怕是事后你都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大脑对“我”的制约,那种不理不顾、一叶障目、只求发泄的大脑聚焦,真是一念迷,佛是众生啊,不难认吧。
“心”突破的状态往往是善知识的加持、或者同行善友的现量互参、或者是自己品读、参悟过程的领悟,一定有相应身心的现量反应,如身心合一相融的程度、境界空、明、透的程度等等,境界前后变化越大、整体感的程度、内心明亮程度等都可以帮助我们确认新屋的状态,取什么则完全凭原理。所以“心”的突破是功夫与见地并重的事情。只有真正知道了自己大脑和心的状态,明白了原理才可能逐渐在“心”的状态中“立住”。
D、操作中功夫主要是对心细微处变化的觉察,前提是能够不断放松身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