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艺之道 >

禅茶一味:禅茶飘香身心悦

源自:禅医养生 作者:禅吧网

  名山有名寺,名寺产名茶。说到少林禅茶,相传武则天曾“因醉于少室香茗”,差点误了朝政。乾隆“夜宿少林,饮茶致通宵”。诗人元好问更是长居少室种茶自悦。

  而几乎与陆羽齐名的卢仝,也曾入住少室山,被少室香茗陶醉至“三口不食”才有了令世人陶醉的千古绝唱: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其茶道思想和审美情趣流露得酣畅淋漓。七碗之乐,不仅是吃茶的口头禅,自古人们也视为心目的圣典,从而引发了无数的茶文化故事。

  据《广群芳谱•茶谱》记载,有一学僧来访,禅师问他来过没有,学僧说:“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一学僧来访,禅师又问他来过没有,学僧说:“没有来过,”禅师说:“吃茶去。”旁边学僧不解,问禅师“为何来与没来都吃茶去?’禅师说:“你也吃茶去!”

  古今禅师以茶悟道,以茶传道者不可胜数。寺僧除了植茶、制茶外,还有专门的饮茶制度。寺院有茶堂、茶鼓、茶室。茶职有茶头、茶僧。

  禅茶因其幽远、灵慧、清韵而名扬,得到无数文人雅士兵的喜爱。古人饮茶多讲究,或处林竹之荫,或于泉石之间,或对暮日斜阳,或沐清风朗日•而盛唐李白、中唐杜甫•晚唐白居易等无数文人,正是通过茶而非酒,才真正超越流俗•净化思想,达到物我两忘的尤人境界•在色翠山秀的嵩山山水间,曾留下他们徘徊难舍的身影,从而有了“茶幽共僧知”的佳话。

  茶与僧人之间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印度高僧达摩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景德传灯录》载:达摩禅师面壁时天赐给他茶,参禅并饮茶,为他驱赶睡魔,口噙茶叶,由涩而苦而后甘,达摩终悟禅机,九年后成佛化去。

  关于茶的起源有多种解释,民间还流传着“伏羲有个水晶肚,达摩眉毛变茶树”的传说。

  据说,达摩在少林后山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并且认识到打磕睡是绝不会达到佛教的终极境界的,于是,他用刀割下自己的眼皮,扔出山洞。

  此后不久,在达摩眼皮落地的地方长出一棵茶树芽,后来他的弟子们发现厂这棵茶树,茶叶经过调制,能够帮助僧侣们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此以后,茶叶就成了修炼厅里必不可少的物品。

  由此可见,佛教饮茶最初是为了坐禅修行,驱除睡魔和疲劳,以利清心修行。僧侣们爱饮茶,还认为茶有“三德”、“十德”。所谓“三德”,一是坐禅彻夜不眠,茶可以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抑制性欲和平心静气。“十德”是唐代刘贞亮总结出来的,即以茶散郁气、驱睡眠、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修行修道、可雅志。可见,僧人们在品味茶的禅趣时,还发现了茶的养生保健功能。据代钱易《南部新书》载,唐大中三年,有一僧侣年130岁,宣皇问他服用什么药长寿,该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到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茶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可见,饮茶成为长寿之举。

  据现代医学研究,茶叶含有多种维生素、茶叶碱、谷氨酸、精氨酸、蛋白质、卵磷脂、纤维素、磷、钙、铁等上百种化学成分,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研究发现,茶叶所含多种化合物,具有防癌抗癌、防止某些放射物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心血管病、减肥等作用。祖国医学研究表明,茶叶能提精神,除疲劳,解暑热,清火气,解油腻,助消化,能利尿,可消炎,被称为“万病之药”。

  而且,少林寺僧人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选择适宜的中药泡茶,从而达到健胃提神、益寿延年的功效。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