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医学内涵
源自:禅吧网 作者:网络
提起茶的医学内涵,就必须首先敬录一段古书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段文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神农氏为了解除先民的疾病痛苦,经常上山采药。一天,他误食了毒草,摔倒在一棵大树之下,他用尽全力吃了一把这棵大树落下的叶子。过了不久奇迹出现了,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和腹痛都消除了。后来他就把这种树叶叫做“茶”,并指明茶有解毒功能。这就是发现茶治病与解毒的始端,并将神农氏奉为医药的始祖。
其后,陆续出现了许多记录着茶叶的史书,如《茶经》、《茶疏》、《茶谱》等,其中哪一部书也没有离开“医”,这说明茶就是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唐代,针对茶的医学效用,有了“茶药”的明确书写。例如,陈藏器就说“茶为万病之药”;明代的于慎行称茶能“疗百病皆瘥”。总之,这一切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与积累经验的长期艰苦历程。
中药学的理论认为,如果把某种物质判定为药物,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性味、归经与功效。茶的体现又如何呢?
先谈性味。茶的性味,在唐代《新修本草》与明代《本草纲目》中有同样的记载:味苦、甘、微寒,无毒。性味理论认为,甘则补,苦则泻。由此可知,茶是补、泻皆宜的良药。微寒,具有寒凉兴味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更为突出的是茶“无毒”,并且能解毒。再谈归经。药物归经理论是指,某种药物对某个经脉所属的病症,运用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对药物性能进行的分析与归类。典籍记载,茶的归经是入心、肝、脾、肺、肾,并能兼入五脏。这说明茶的功效十分广泛。最后说功效,这是中药的立足点。药物的功效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复项的,取决于药效的成分,茶的功效属于复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