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艺之道 >

宋徽宗为什么每年需要30个亿来买茶?

源自:禅吧网 作者:孙皖平

 
本文摘自孙皖平老师在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国学传承班所做的讲座实录。

经济学家做了个统计,
宋徽宗时期的朝廷用茶,
每年要用大量资金,
折合现在的钱,
大概30亿,
都是用作宫廷喝茶。
 
在宋徽宗时期,
一饼茶价值四两黄金,
四饼茶是一两茶,
就是说,
一两茶需要十六两黄金。
 
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炒作
或者说是虚高是不同的。
这是真实的价格,
就是为了达到文化的高度和极限。
让我们来还原一下,
这个茶的制作过程。
 
《大观茶论》中曾记载
徽宗时期是如何做茶的。
有两千人在天未亮时,
就喊着号子到山上去采茶。
 
要在太阳未出现前去采,
每人后面背一个水篓,
采到的茶叶放在水篓中,
太阳一出来即刻停止工作。
把这个水篓里的茶叶,
拿到制茶车间里蒸一下,
再把每个茶叶的叶尖青皮剥掉,
只留里面的水心。
水心通过冲压把水汁挤掉,
再把它烘烤成茶饼。
 
两千人劳作只可做出一个饼茶,
采茶季和春茶季并无多少时间,
做几十公斤或更多的茶,
要同时耗用多少劳力?
满山遍野都是人,
就是为了一斤茶。
一个茶叶尖丢在水里面,
再经过蒸和剥皮的过程。
留住水心子再制成茶,
这需要相当高的代价。
 
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只为茶的泡沫能够更白更持久。
 
在唐代的时候,
这个泡沫被定义为茶之精华,
并分享给每一个人。
 
如今我们喝茶时,
同样会有这个经验,
如果你喝的茶相对较好,
那么它出现的泡沫也会较多。
现代科学研究,
这个泡沫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茶叶内的植物果胶,
也就是植物的果胶质,
它溶于水后才能产生泡沫。
而植物果胶见到太阳后,
变成原果胶质后不溶于水。
 
所以为了能够增加泡沫,
会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果胶质,
需要把所有非果胶质因素去掉。
 
果胶质是在嫩茶里面才有,
皮里面没有果胶质就去掉,
见太阳果胶质会下降就不见太阳。
需要没有见到太阳的嫩芽,
才能做最丰富的果胶质。
 
经过这么多努力,
付出这么大代价,
无非就是提高茶的果胶质。
 
现在评价一个茶的好坏,
与我们茶里含有的芽是否嫩,
见没见太阳,
晒的重不重(太阳晒重会苦),
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关系。
唐代是不讲究果胶质的,
但是享受了自然的果胶质,
宋代时期就追求果胶质。
从文化角度上讲,
它是一个纯粹的提升,
我们认识到果胶质的价值,
认识到果胶质的特征。
 
宋代为提高它不惜斥巨资,
在那时有了为文化牺牲的概念,
也成就了我们茶文化不可逾越的鸿沟。
 

标签:   宋徽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