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艺之道 >

石门夹山茶禅文化的奠基作用

源自:中国石门 作者:禅吧网

(一)中国茶禅文化决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

    文化是没有疆界的。被视为日本文化瑰宝的日本茶道文化,其原态却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指出:“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的确如此,日本茶道历史,可分为3个大阶段:首先,远在隋唐,当我国茶文化入“经”成“道”,并与“禅”开始随缘联姻之时,即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就中最有名者如最澄、空海、永忠等辈,最早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的“东风第一枝”。其次,两宋时期,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昌盛极时,“取经”的日僧茶人络绎不绝。名僧荣西两度入宋,定居中国24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著《吃茶养生记》弘扬中园茶文化,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再次,到公元 15一16世纪(相当于我国明朝)在中国禅宗教义和“茶禅一味”理念的刺激与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新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新一页,其先驱者便是村田珠光。

(二)夹山茶文化东传,开启了日本茶道之先河:

    日本茶道界盛传“墨迹开山”之说。

    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茶的文化史》一书中指出:“谈起珠光,不能不提到他和一休大师的接触。在《山上宗二记》中也有记载,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北宋禅僧,《碧岩录》的作者)的墨迹,并运用于茶道(茶室中挂的书画),这便是墨迹开山的由来。”

    关于日本茶道的成立,日本井口海仙的《茶道入门》作了这样的介绍:村田珠光(1433一1502),义政时期奈良人,小名叫茂吉,年青时期非常喜欢茶,后进入京都大德寺真珠庵,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处得到了宋代中国的高僧圆悟禅师的墨迹。在修行中,从日常茶饭的茶水当中领悟了许多道埋,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

    在日本相类似史载还不少。如里千家茶道教本《茶道的基础》中也说: 村田珠光“因敬仰一休大师的德行,拜入其门下参禅。经过其艰苦的修行,一休承认他为弟子,并将圆悟的墨迹赠送给了他。在修行期间,珠光和一休大师共同研究、讨论,将传统的斗茶发展成为庄重严肃的茶道。”

    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对此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

    珠光 19岁时进大德寺,拜一休宗纯为师。“珠光跟一休参禅,得禅之教外别传,并从一休处获得了印可证书一一圆悟墨迹。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师,著名的《碧岩录》的著者。这一墨迹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茶道界最高的宝物。……珠光得到这幅印可证书的墨迹以后,把它挂在茶室内最重要、最显著的位置一一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

    同时滕军还在书中P39、P293,两次印示了圆悟印可证书的墨宝真迹,突出其史料的真实性,标明茶道与禅宗之间的法嗣关系。

    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王志远主编的宗教文化从书《佛教禅宗百问》(潘桂明著)中介绍说: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之说,这一说始自我国宋代禅师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他将这4个字送与参学的日本弟子。圆悟的手书至今仍被藏于奈良大德寺。

    同样记载的还有中国茶文化丛书《数典》(姜青青编著),其中写道:“‘茶禅一味’这是宋代禅师圆悟克勤书赠给参学的日本弟子的4字真诀。认为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最宜参禅拜佛。”

    此类资料尚多、恕不一一赘引。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茶禅文化的著作,也都涉及到这段历史。纵览史料,同中有异:“同”在珠光得圆悟“墨宝真迹”而悟“茶禅一味”,圆悟墨宝实为日本茶道之发韧;“异”在“墨宝”究为何物?是印可证书,是4字真诀,抑二者皆有,各论家所据不同?……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但不论圆悟手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推断,曾师从一休的珠光对“茶禅一味”的独到领悟,实发端于圆悟手迹,日本茶道与中国茶禅文化在这里正式接轨,并走上了在世界独具特色的茶禅之道——日本茶道。

    珠光为什么把圆悟墨宝视为圣物顶礼膜拜,从而参悟出茶禅至境?我们认为,这决不会仅仅因为其手迹的书法价值,而主要是由于圆悟的人格修持、学说,是由于他的不朽名著《碧岩录》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圆悟弘法的圣坛、《碧岩录》的诞生地的夹山,被视为“茶禅一味”的源头,也是毋庸置疑的。

(三)夹山茶禅文化的精髓,升华了日本茶道的内涵:

    1、夹山和尚的偶联,形象地涵盖了日本茶道的基本埋念。“和敬清寂”被称为日本茶道的“4谛”,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理念,是一种人生哲理、人生境界、人生艺术。“和敬”要求人们和睦相待、互敬互让,天下承平;“清寂”要求境净身洁,幽雅空灵,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这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日本茶道的确取到了善会夹山茶禅境的真经。对夹山境,圆悟有过咏叹赞赏:“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摄大干于毫端,融芥尘与刹海。”“此处”即指“茶禅一味”的境界。他认为夹山境把一切都包容于其中了。“夹山境”与日本茶道境界上的契合,是不难看出的:青嶂隐隐,碧泉消渭,古猿抱子,飞鸟衔花,一切都是这么优美、宁静、祥和,无纷烦之惊扰,有亲和之谐乐;猿归嶂后,花落泉中,内蕴和静,暗寓寂隐,禅意盎然,哲韵隽永。“和敬清寂”4谛,全都涵盖在这种境界之中。

    2、日本茶道“4谛”,植恨于禅宗主体"无"的哲学范畴。所谓“无”,即“本来无一物”的禅空观,也就是珠光所倡之“却人我之相”,茶人入道,要忘记主观自我和客观世界,进入“梵我一如,物我两失”的境地。这种理念和境界,可以说是远袭圆悟,一脉相承。《碧岩录》中曾多处体现。如书中第13则“银碗盛雪”,第40则“花如梦”、第80则“急水上打球”等等。且看第46则:镜清大师问弟子:“外面是什么声音?”回答:“下雨声。”镜清斥之为“追求俗物”,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盖天盖地的雨声申,雨即我,我即雨,物我玄会,才能进到“真人、真如”之境。心处于“无”即“开悟”,开悟则观花为花,抚木为木,花外无我,我外无木。对一个茶人来说,端茶杯则心在茶杯,饮茶汤则心在茶汤,心处不持一物“无”之中,则“无一物中无尽藏”,茶禅一味,其味无穷。

    3、“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理念,开启了日本茶道的"心中一则"。 圆悟出自禅门临济宗。临济奉行“平常心是道”。临济义玄禅语云:“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碧岩录》第二则即垂示“至道无难,唯嫌抉择。”日本秋月龙氓对此阐析说:“追求至道大禅,处处是路,路在这里也在那里。我们原本就活在道中,行在路中。而处处皆禅,只要我们拉开心眼体会它。”这种生活中“处处皆禅”、“平常心是道”的理念,集中体现为日本茶道“心中一则”。即千利休所说:“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圆悟禅师语云:“了却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珠光对圆悟此种境界,早已心领神会,在仰怀圆悟墨宝时他己悟出:“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

    4、被圆悟誉为一旬贯古今的“日日是好日”理念,在日本茶道中得到充分实践。日本条道另一则重要理念“日日是好日”,也可在《碧岩录》找到它的端源第6则云:云门宗主文僵禅师问众僧道:“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之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之后如何?”随即又自答道:“日日是好日。”圆悟评唱说:“这旬话可以贯古今。”日本茶道中,珠光首倡“禅悦”之说,强调在品茗参禅中除去烦恼,拂却尘芥,将这种解脱的喜悦纯化为平静无欲,澄己茁过生,石门夹山——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彻空明的心态,便会体验到“日日是好日”,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碧岩录》第34则云:长沙和尚一日到山中漫步,徒问去哪里,答日:“去随芳草•归逐落花。”长沙和尚以漫步喻人生,去来自适自在,则无时无处而不乐。日本茶人十分欣赏。《碧岩录》展示给他们的人生天籁,并努力实践,力图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无论自己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认真地、不慌不忙地点好每一碗茶,在一次又一次的茶事之中体验“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的茶禅境界。茶道正是以这样一张迷人的笑检,令岛国倾折而征服大和人心的。

    综上所述,以善会、圆悟为旗帜的夹山茶禅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无论是从法嗣关系,师承角度,精神意境的趋同,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层面上探究,都可定论石门夹山是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