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文化:开引一股源头活水
源自:佛教导航 作者:禅吧网
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话题是近几年来被茶、佛界人士谈论,但始终无法归纳出精神内核。 于是有人认为,当人们生活于禅茶文化之中,本身就是这一文化的直接表达者。如净慧大 德倡导的“生活禅”就是禅茶文化具体实践最为真实的写照,有茶、有禅,除此而外,再也 没有别的参照对象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有关于这个文化的具有界定性的概念。而当整个中国 社会的时境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之后,当人们重新审视与评价过的漫长的茶文化历史, 即把“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赵州“吃茶去”(禅茶一味)这一文化现象时,才真正产 生关注传统禅文化与茶文化这样的观念与词汇。然而,当净慧大德把生活禅中的“感恩文化 ”与国学泰斗文怀沙老顽童手中握有的“正、清、和”三字经,再加上中国茶文化中固有 的一个“雅”字,而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理念这样一个词汇,却激烈地搅动了茶佛界人士对 之的眷注之心。
——本文题记
去岁金秋十月,轰动海内外的禅茶文化“嘉年华”盛会——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 在河北赵州柏林禅寺隆重召开。这一盛会引起了世界禅茶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韩国《茶的世 界》杂志不惜以连续两期杂志的版面,全方位报道和关注了这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禅茶文化 盛举。禅文化、茶文化、禅意茶韵交融,合二为一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这次大会最具影响力的、亦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诞生了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 神和四大功能。2005年10月20日上午,当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德在石家庄人民会 堂正式宣告了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 大功能时,意味着中国禅茶文化所承载的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禅茶文化 的品位,指明了中国禅茶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也必将推动禅茶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现把净慧大德讲话全文摘录如下:
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各位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赵州禅茶之发源地——河北,共同品味赵州 禅茶的清芬甘美,探讨禅茶文化的精神奥妙,交流禅茶活动的经验体会。这是一个难得的盛 会。在此,我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和柏林禅寺,对各位的光临和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 心的感谢!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有学 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的精神集 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 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 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它。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 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 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教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 、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 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 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 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 ,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 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 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 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 ;雅化俗,俗变雅。
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 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 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 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 ,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 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 就互相和气。
包容——用包容的心态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 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清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 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 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 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佛缘,让法 的智慧,佛的慈慧,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深入 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 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 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 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以上是我对禅茶文化的一点初浅的体会和认识。
这次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但愿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以便更多 的中外禅茶文化爱好者能像今天这样,济济一堂,共享禅茶的正清和雅之气,为这个热烦的 世界注入一剂吉祥。
当净慧大德在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表述了中国禅茶文化新概念时,听之,读之,使禅茶 界人士顿觉胸臆为之一畅,视野为之一阔。也许有人要问:中国禅茶文化理念究竟是怎样诞 生的?“正、清、和、雅”这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出处从何 而来?在这里,首先我想把“正、清、和、雅”这四个字作为禅茶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作一 说明,因为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全过程。
二OO五年九月十九日下午,我应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会长项春霞女士诚请,特邀时在邢台玉泉 寺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德前往“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当 时除了我和项春霞之外,还有邢台市茶文化学会秘书长刘洋先生、中国实验水墨青年画家梁 建平先生、青年杂文专栏作家尹纪周先生。因“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召开在即 ,距会期仅剩一个月的时间。以净慧长老在海内外禅宗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是本次赵州 大会的组委会主任,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请净慧大德借赵州禅茶文化大会召开之际,总结、 归纳和推出茶佛界期盼以久的中国禅茶文化理念,并以此作为禅茶文化的核心而发扬光大, 这对举扬赵州“吃茶去”任运自在的生活禅风以及赵州作为中国禅茶文化发祥地,均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关于茶、关于禅的话题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声中铺开了。此时三剑茶 馆“洞庭碧螺”雅间内茶烟袅袅,淡兴正味,大家讨论的气氛异常活跃。当时,我对净慧老 和尚说:“中国茶德有廉、美、和、敬之‘和’,中国茶礼有俭、清、和、静之‘和’,中 国茶道基本思想有和、静、怡、真之‘和’,日本茶道精神中有和、敬、清、寂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合’文化,以‘和’为中心,我感觉在禅茶文化的理念里是否也 应该有个‘和’字呢?”只见净慧老和尚念珠在握,双眼微闭,略有所思。恰好桌面上有河 北省茶文化学会和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主办的《茶文化大观》报,报上正好刊有一代国学大师 文怀沙老先生的照片,净慧老和尚若有所悟,指着文老的照片说:“前一段时间,我在北京 的时候,文老先生给我写过‘正清和气’四个字,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 这些都是和禅茶的精神相关的。‘气’是这三个字的辅助字,还差一个字,那么再加个什么 字呢?茶是什么气呢?”是啊,茶应该用什么字来表达?所有人均陷入沉思中……但见老和 尚举起品茗杯小啜一口后,很郑重地说道‘雅’字能不能代表茶呢?‘雅气’如何?”好 一个茶文化主“雅”,一语即出,立刻攫人心怀,现场的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净慧老和尚 看到大家的那股兴奋劲很是高兴,继而说:“‘清’字和‘雅’字刚好合平仄,这四个字放 在一起本身看起来很庄重。”老和尚话音刚落,大家不约而同地连声赞誉:“好!太好了! ” 一贯严谨的老和尚最后叮嘱大家:“这个提法还不成熟,多找一些禅茶人士再好好研究一下 。”于是大家围绕着这四个字开始了论证。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的国 情,在传播和推展过程中吸纳并融合了中国道、儒两家的文化思想,而中国茶文化兼融了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精髓而传承下来。“正”者,为人之正,为事之正,秉正、公正、 正气、清正等等,不但儒家主正,佛家也讲“正觉”、“依正不二”、“正信”、“正觉” 等等,其最终境界与儒家不谋而合;“清”者,清心、清淡、清廉、清馨、清净、清白、清 新等,崇尚“道法自然”和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一体不二。认为茶发“自然之 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和” 者,强调和谐、和睦、和气、和爱、和平、和美、和解、和善、祥和等;“雅”者,文雅、 高雅、儒雅、雅志等,是在环境雅、茶具雅、茶客雅、饮茶方式雅,无雅则无茶艺、无茶文 化,自然也就达不到禅道、茶道的境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 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思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 神。这也正好浓缩在“正、清、和、雅”的理念之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