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艺之道 >

禅宗茶礼的十八道程序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禅宗在饮茶时讲求“禅茶一味”的境界,创造了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品味茶,这个严谨而神圣的礼仪即为饮茶十八序,禅宗门人在饮茶时,必须要遵守这十八道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使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
 
 主泡者与客人静坐调息。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师:“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标签: 禅茶一味  禅宗  茶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