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无我之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原作】

    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麓。

    禅院:指寺院。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写禅房的幽深。曲径,一作“竹径”,弯曲的小路。幽处,幽静的住所。禅房,也称“寮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与上句“幽处”相呼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山光,指初日照射在草木山石上的美丽景色。悦,使......愉悦,喜悦。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影子。空,使......空(消除)。

    万籁:指一切声响。籁,空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此时。

    俱:全部。

    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


【赏析】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大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县尉。一生仕宦很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常建在当时就已引起人们的的重视。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的襟怀。然而,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有所感愤,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

    本篇以凝炼简洁的笔触向读者再现了一个清雅、幽深、寂静的境界,这是一个从“感物”到“融物”、由对视到合一的过程。真正优秀的禅诗,是禅的人格化的结果,整个生命的内涵都是禅,没有自我,没有对立,诗人在心灵观照中,心与物融成一片,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因无我而获取一个“大我”与“泛我”。
 
    因无心而得物之神韵,这是直觉观照给禅诗艺术的一大心要。入神,则是中国传统艺术上千年来一贯标帜的最高境界。而神之入,无心无我是其幽微通道。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