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救赎:《题义公禅房》
源自:《何处惹尘埃》 作者:周蕾
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莲如君子,君子亦如孟浩然。
中国历代文人均视“致君尧舜”的仕途之路为实现平生抱负最重要的途径,仕途失意可能就意味着全部的人生价值的否定,也意味着人生将消磨自已为庸碌之辈,折损自己于潦倒不得志之人生困境。
也许,孟浩然曾经也这样定义过自己,也这样痛苦地迷茫过。然而,命运之神从来就没有想以仕途方式眷顾他,也正是在那时,满腔积郁的他在旅途中看到另一种命运的给予,曙光初现在义公和尚清净梵行的禅房。
雨过天初洗,空翠落庭阴。冥冥中,那远处的莲花新颜初绽,凝露清亮,香远益清,给予他惊鸿一瞥,刹那间,将他那颗被半生尘俗蒙蔽的心如潇潇暮雨般洗涤,焕如新生。于是,他成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孟山人。
闻一多曾评价孟浩然: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或许只有这样,他才不再自责于“不才明主弃”一句所带来的命运定格。
从此,他不再挣扎在浮沉宦海之中,不再徘徊在求官与隐居之间。这次,他真正完成了一次救赎,一次自我的解脱与新生。这一次,不再念想终南捷径,敢于在应韩公之约时喝得酩酊大醉,从此甘于做庞德公之后人,甘于保全终身不仕而为完整之隐逸“山人”。
孟浩然用尽一生的智慧看破凡世,用一首《题义公禅房》做以回应。从此禅在心中,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自己的余生练就了“不染心”之功力,化于笔端,亦如莲之本性,不事雕饰、清淡简朴、韵致飘逸而意境清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