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东晋】《醒世歌》梁宝志和尚

源自:新浪博客 作者:禅吧网

作品原文: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见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来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文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仔细从头思想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宝志和尚*志公禅师*济公:

    宝志(公元418年--514年),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梁朝,为当时著名的释门人物。宝志是宝华山北永阳镇人。东阳,自古隶属我县,建国后始改划归南京栖霞区。

    宝志俗姓朱。据《宝华山志》载:一日,当地妇女朱氏“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据此看来,宝志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不然.梁人陆陲在《志法师墓志铭》的开头即写道:“法师自说姓朱,名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宝志的父母在他七岁时,就送他到南京道林寺,随法俭和尚出了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可见,这是个很循规蹈矩的好和尚。

    宝志修行四五十年,但始终默默无闻,时人也“未知其异”。他于刘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常披发赤足,手执挂了刀尺之类玩意儿的锡杖,招摇过市,多与帝王、贵公交往,事颇神异,说出来的话,尤多谶语,呈预见之明。齐武帝初罪其惑众收监,但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却为其送饭。

    至梁武帝时则“尤深敬事”,让他出入宫禁。据载,他曾为修《文选》的昭明太子洗眼明目,浙江东、西天目山即由此得名。梁武帝为妻郗氏创“梁皇忏”,亦由宝志助其事,以此成就了盛行的水陆法会。宝志主要神迹仍是“预言谶语”,以至形成一种僧谶风气,《志公谶》直播唐宋及后,甚至生成出一种《志公因果经》。宝志逝后,武帝“敕陆倕制铭先遣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遣像,处处存焉”。

    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寺庙撞钟习俗,也始于宝志。有一次,梁武帝询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

    定志形象有本相与菩萨显身两种。手执一锡杖,杖上悬挂剪刀、尺子、拂与镜等为其本相。唐李白画赞:“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尺齐梁,扇迷陈语”。宋李纲诗:“宝公真至人,鸟扑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都是描写此形象,说其杖上悬尺为“梁”、拂为“陈”、剪为“齐”,谶南朝王庭变化。四川大足石篆山有龛南宋造像,僧形带杖刀尺等,原来以为是鲁班,经研考而判明正是志公之像。北宋时寺庙中志公院很多,如山东青州、四川剑阁。

    而志公为观音菩萨所化,则见于僧传中陈御虏举家事志公笃,志公为其显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说明宝志渐为陈家显形,形相身光如菩萨。张僧繇画宝志时,大师变成十二面观音。又日本入唐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宝志是“十一面观音之化身”,日本学者据此持论。但《十一面观音经》虽北周有译出,但实未浒,是说恐是唐代追述。观音菩萨化现成圣僧形相,在古史屡有记载。《普门品》说观音化现中就有比丘、比丘尼身。而僧传具说曾现观音相貌,多有灵异变化事迹。民间影响很大者,莫若六朝宝志、唐代泗州大圣,以及刘萨诃、达摩等。其中,观音化现最著名者当属南朝齐梁时的宝志和尚。而民间流传甚广的那个整日摇着把破蒲扇、笑颠颠云游天下的济公,他的原型,正是这位南京的宝志和尚。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