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北宋】显万《庵中自题》

源自:百度百科 作者:显万

作品原文:

万松岭上一间屋,
老僧半间云半间①。
三更云去作行雨②,
回头方羡老僧闲。

注释译文:

    ①老僧:老和尚自称。此处为作者的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

    ②行雨:降雨。晋左思《魏都赋》:“蓄为屯云,泄为行雨。”

作品鉴赏:

    “万松岭上一间屋”,写山间僧庵的处所。在万松覆盖的山岭上,有一间简陋的小屋,这就是诗人参禅打坐的地方。“万松”极言松树之多,好像林海一样,苍翠深邃。“岭上”点明了僧庵的位置。在这样苍翠浩淼的万松林中,在高高的山顶上,深藏着一间小屋,它远离人寰,环境是多么的幽静。“万松”和“一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僧庵所处的位置之深。

    “老僧半间云半问”,由第一句的环境描写转向室内的特写,聚焦在老僧参禅打坐的庵中。白云四处弥漫,把山岭围绕,在松间飘浮,也悄无声息的钻进了老僧打坐的房间。描画了一幅安闲静谧的图景:白云悠悠,老僧默默,同处一室,却互不相扰,好像都在这里修行,比一比看谁的道行更深。在安闲的意境之外,又增添了不少情趣。

    “云自三更去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这两句是这首诗最有意趣的地方。前人大多把白云当作悠闲自在、无思无虑的化身。例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李白的“孤云独去闲”,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觉的“闲云终日去还来”,仲皎的“柴门半掩白云来”等等。而这首诗却反其意而用之:白云虽然很闲,但是,它还有行雨的任务,三更半夜也不得安身,这比起老僧来就要差得多了。老僧身心俱闲,既没有俗务缠身,心中也没有杂念困扰,惹得白云都有了羡慕之心。两句诗连用了三个动词,把云羡慕老僧的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是“去”,写白云不得不听从任务的安排,离开这个安闲的地方。第二个是“回头”,最能揭示羡慕的心态,我们仿佛看到白云以羡慕的眼光回头看看老僧,然后才无限留恋地匆匆飘走行雨去了。第三个是“羡”,经过两层铺垫,才点明这一层含义,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诗歌虽然只有四句,却也写得舒卷自如、流畅自然。“万松岭上一间屋”写全景并点明僧庵的位置,“老僧半间云半间”是特写。这两句诗不是描写静态的画面,而是有了电影的效果。镜头由远处向近处推进,先是整体的图景——万松覆盖的山岭;接着出现了松林深处的小屋;随后是一个特写——老僧闭目,结跏趺坐,白云在屋中悬浮。“云自三更去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接着上句的特写,写白云的出行,回头观看。整首诗意脉连贯,如行云流水,堪称佳作。全诗落脚之处在一个“闲”字,不言禅理,却饱含禅思。

    该诗最妙之处在于第三句文气一转,顿翻前情。云去行雨,可见有所职司,偏又三更去,更显出不自由,因而不得不羡慕老僧之闲了。这就绝处求生,使得全篇皆活。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云去行雨之际对老僧的顾盼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灵活动,把全篇的关系由并列式变为对比式,情与景、人与物之间显得层次分明而又意味深长,这也是作者所着意追求的艺术表现方法。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