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现代】禅宗的心性论对苏轼词的影响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禅宗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它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是一种摆脱烦恼、超越现实矛盾和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和心灵自由、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佛禅对人生和生命的玄妙认识对苏轼的影响非常显赫,并对其词的创作和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青年得志、得意时名满京城,士林仰望。然而其后却仕途不顺,残酷的政治现实使他处于北宋政治斗争的漩涡,三次遭贬谪,晚年更是遥谪海南,几乎在流谪中度过了他仕途生活的大半。这种大起大落,使他 “致君尧舜”的理想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荣辱、得失、穷达、祸福长时间交替更迭,不能不使苏轼从青年时“奋历有当世志”转向消沉,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为了平衡和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他只能转向佛禅寻找解脱,来与苦难的人生相抗衡。在遭贬谪的岁月里习禅,使得苏轼即使身处逆境仍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与超脱,他才能够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充分实现自己在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他的精神才能给天地众生以无尽的滋润。

    苏轼非常推崇禅宗的心性论,并身体力行。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用自己的心性去体认,要“治心”、“安心”、“定心”、“识心”方能“见性”,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它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越,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的精神境界。禅宗要求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即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意,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①苏轼的作品中,特别是他在被贬谪的岁月里,这种学说成为他用超然的态度来藐视忧患、排解贬谪生活的苦闷和忧伤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的词作极力追求乐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自由自在。随着时光的流逝,宦海的沉浮,苏轼对《坛经》中的“随所住处但安乐”,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黄州后,他明确提出了“随缘自娱”“随缘委命”。禅学思想一方面成为苏轼生存的哲学支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缘”既然是宿因注定,就应该在困顿中找到生的乐趣。另一方面,随缘自喜的生活态度涵养着苏轼良好的创作心境。由于外部直接压力的一时摆脱,也使得苏轼获得了一种萧散无碍的创作心境,使审美创作呈现出最佳态势。
 
    ②他的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苏轼把禅学的超越意识运用在了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洒脱体味、超然认识上。不用去思考过去如何,也不用担心未来怎样,关键是怎样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执著于此生的过程。在本是一座山环水绕的荒城黄州,他觉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被古人视为畏途的荒远岭南,他感受到“岭南万户皆春色”、“罗浮山下四时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度远贬海南,他又吟诵“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临江仙》)。这种履险如常、随缘自乐的心态,使他无论在何地都感到如同家乡一样安适。所谓“随缘自适”,靠的便是主体心境的恒定,以不变应万变。“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随缘”是以心灵来涵盖万物的。

    ③这种面对现实超然独乐的生活态度,这种将生命审美化的生活态度,使苏轼的生命在人生困顿时迸发出迷人的光彩,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从而转化为文学艺术,使其词读起来往往疏朗痛快。他在《十拍子》中写道:“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玉粉旋烹茶乳,金齑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身外之事既然虚妄不实,而如今恰好美酒新酿,菊花绽黄,那么何不痛饮一醉为快!可见,对身外世俗名利的否定,反而使他更加肯定自身精神的真实存在。“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道出了他由于超越了时空限制而获得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被人们所称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体现,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由眼前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政治上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苏轼在逆境中处惊不变、泰然处之、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他对禅宗超越、超然、超脱的理解。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