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契此《插秧诗》
源自:百度百科 作者:契此
作者简介:
契此(?—916),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五代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游方僧。契此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他经常背一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契此和尚乞食为生、餐风卧雪。他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转世。后世佛寺中所供大肚弥勒,相传即其造像。著有诗偈二十四首。
播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①。
心地清净方为道②,
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释译文:
①水中天:水中倒影着天空,故称水中天。
②心地: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唐杜甫《谒文公上方》:“愿问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作品鉴赏:
禅门中人行住坐卧、担水砍柴皆是禅,所以对生产劳动并不排斥。这首诗就是根据插秧的体验所表达的禅悟。其中心思想一是低头,一是退步,都契合着人生的处世之道。人们平视时,目光或为树障,或为山遮,难得及远,而低头插秧时,水中倒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眼为之明,心为之爽。而插秧应倒着走,这倒退,实际上就是向前。诗中所参照的是一种社会的品格,即柔弱和刚强的对照:低头和后退显然都是前者。但作者所要说明的并不仅仅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处世哲学,而主要是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低就是高,退就是进。掌握了这一点,就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使得心灵及其行为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这首诗把如此深刻的哲理与插秧劳动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毫不牵强,绝无某些宋人那种似“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之弊,在同类作品中,确是属于上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