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居天柱山》赞宁
源自:百度百科 作者:赞宁
《居天柱山》是北宋杰出的佛教史学家赞宁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天柱山参禅悟佛时的情景,同时抒发了诗人“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的禅悟感受。
作品原文:
居天柱山①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②。
水边成半偈③,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天柱山,一称皖山或潜山,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主峰为天柱峰。
②扃:关锁。
③偈:偈陀(梵语Gatha)的简称,意译为“颂”,即佛经中的唱词。
作品译文:
庭院正对着宽阔的田野,柴门在夜间从不锁紧。
溪水边想起半首偈言,月光下诵念残余的佛经。
虽在红尘中转了多年,终归皈依佛门顿然清醒。
不知道这种旨趣的人,只能四处奔波劳累终生。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写作者在天柱山修禅时的情况。
一、二句表现作者的修行生活。他站在自己所住的寺院里,可以看到宽阔的四周,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家庭”与“四周”融为一体。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尘世的烦恼,过着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在夜里柴门也不用上锁。
三、四句说明修禅念经的辛苦:“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溪水边、月光下都留下作者修禅的身影,吟起半首偈颂、诵念经卷,这就是他的生活内容,一种一心向佛、毫无杂念的清静生活。“水”、“月”是飘忽、柔和、清淡的意象,被作者很自然地融于诗句之中,用来表现诗人修禅念经时的生活。苦苦修行终于有所收获,作者于“一念”之间顿悟,领略佛门真谛,看破红尘。
后四句主要点明作者修行时的感受。“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说明自己悟禅的情况,“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则由己及人,指出那些在尘世迷而不返、失却本性的人,只能终生为名利奔波,身心劳苦。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人都可成佛,但是必须摆脱世俗之念,刻苦修行。这也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