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化人文 净化心灵
源自:新浪博客 作者:胡东光
自六朝魏晋佛教传入并不断传播扩大,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影响深刻而长远,禅诗随之涌现、发展,有人统计达三万余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非常特殊、独有人文特色和美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优美深邃的禅诗,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精神生活得以美的享受。如何赏析禅诗之美呢?
一、禅诗的内涵与格调
禅诗,不仅包括有关参禅的诗,还包括了具有禅的意味境界的诗。禅诗的分类,一般人按作者是否是僧人分为两类:一是僧人写的禅诗,二是文人写的禅诗。这当然没错,但是我以为这种划分只是罗列,若要更好地体味禅诗的美学特色,按照禅诗的内涵与格调分类更为恰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禅经诗、禅家诗、禅理诗、禅味诗、禅境诗;格调与内涵相协调:禅经诗深奥,禅家诗澹泊,禅理诗玄妙,禅味诗睿哲,禅境诗空灵。虽然这五类禅诗交错共存,但是大多禅诗内涵与格调还是有所侧重归属的。
禅经诗,在星罗棋布的庙宇中,在佛门浩瀚的典籍中,处处可见布道说教的诗偈,多是打油诗、顺口溜,艺术价值往往不高,押韵经文耳,本质上不属于诗,故未纳入本文赏析之列。另有一些阐述禅经教义却含有诗意的诗,如从谂禅师以诗解释四大皆空:“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圆泽禅师以诗记叙轮回故事:“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古德禅师以诗劝人信仰佛法:“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首诗改写自经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善友难遇。”《华严经》:“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俨然是一首五言诗,文笔、结构、意象、境界俱佳,只是译者未押韵而已。
禅家诗,顾名思义,是描写禅家生活、修行的诗。“天下名山僧占多”,禅家生活远离世俗,时与空山僻野、明月疏星为伍,简单朴素,吃斋念佛,追求自然。如龙牙居遁禅师“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以山水为家。寒山禅师“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悠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以闲静为快。大梅法常禅师“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以草木为生。怀志禅师“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以野鹿为伍。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别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以松经为伴。这一类诗描述禅家起居、游方、修持景况,形象生动,一派离尘脱俗、清空澹泊的格调。
禅理诗,含有佛门道理、自然法理和人生哲理的诗。有的隐喻暗示佛理,有的阐述学习佛理,参禅悟道,修身修心,如禅者示法诗、开悟诗、修炼诗,有的含有自然规律、人生道理。洞山禅师写修心:“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香严禅师写悟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古诗蕴含哲理的非常多。“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流水说道理。“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解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借林花说道理。就连宋朝大儒学家朱熹的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方塘说道理,原本是指研究学问的道理,也可以理解为参悟禅学的道理,因此也被后人称作禅诗。以诗表述禅理,有艺术影响力。
禅味诗,带有禅的品格、风韵、趣味的诗。自古许多僧人、诗人不慕荣华富贵,不恋功名利禄,心性自由自在,思维睿智通澈,行迹随遇而安,处世随心随缘。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东晋慧远禅师“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是最早的禅诗之一;陶渊明时常去慧远的禅院问禅,其名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是饱含禅味。谢灵运“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茍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谢开创山水诗,人道半是写景,半是谈玄。其后代诗僧皎然“春生若溪水,雨后漫流通。芳竹行无尽,春源去不穷。”充满禅机、禅趣。竹林七贤文士,阮籍咏怀清高超凡:“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计,叹息未合幷。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唐代竹溪六逸风雅,李白不染世俗尘气:“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诗中毫无禅语,但是神韵清空静觉,那种隐隐的禅趣和浓浓的禅味,若隐若现其中。宋代苏东坡屡遭贬谪,写山水诗禅味浓郁:“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山是佛陀身,水是佛陀音,人被自然真理包围。
禅境诗,诗境恰同禅境:宁静、清净、冲淡、空灵、高远、安闲、自然、从容,正是禅者、也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境界。流传甚广的无门和尚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有了禅家心境,四季都是好时节。守净禅师“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乃是随缘随分、随遇而安的云水境界。慈受禅师“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孤云野鹤,松风明月,是融入大自然的豁达境界。诗人王维,好读佛经,喜交高僧,其画如诗,其诗如画,诗中禅理,时时流露,人称“诗佛”,其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二句以景写心,觉察花落——心闲,夜静山空——心空,后二句以动写静,俱是禅境;“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隐含禅理之禅境,故成千古名句;古人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杜荀鹤“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王安石“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历代诗人多有近似禅境之心境、情境、诗境,这类诗例不胜枚举。
综观五类禅诗,具有禅味、禅境的诗最具艺术美感,是诗之上品。
二、禅诗的艺术特点
禅诗的艺术特点,既含有诗的共性,又含有禅的特性。优秀禅诗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
白描情景。悟禅之人,生活起居、心思情绪都追求平淡,禅诗也就相应多以白描,少添色彩,内容与形式相协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淡欲粗茶素味甘,红尘深处炼心丹。无形妙谛常参悟,两袖清风即是禅”;“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須知别有洞中天”;“悬崖撒手任纵横,大地虚空自坦平。照壑辉岩不借月,庵头别有一帘明”;“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白描眼前景象,感发澹泊情怀。古人瞻仰神佛庙宇的诗也多用白描手笔。灵一诗僧《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李白《舍利弗》“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至今这类瞻仰、游览诗很多,仍多以白描。
写意境界。禅诗时常以写意手法、特殊意象显示禅玄妙、朦胧、空灵的境界。意象多取:寒梅、莲花、白马、麒麟、浮云、明月、空山、崖岩、流水、古树、寺、钟、琴、弈……憨山德清“寒梅带雪岭头开,冉冉天花落讲台。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以梅开雪岭之意象,又用两个佛教之典故,朦胧影射修道不易之禅理。古诗有不少是朦胧诗,如同写意画,他人猜测所含意旨有如参禅。李商隐的诗尤为朦胧蕴藉,“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好似写意笔墨,画面美丽动人,哲理隐涵其中,意境朦胧空灵,这类诗也被后人称为禅诗。
象征比喻。神秀与慧能的故事流传千古。神秀诗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人皆用菩提、明镜为喻,但是喻义不一,禅宗北派开创者神秀主张“渐悟”,而禅宗六祖惠能主张“顿悟”,史称“北渐南顿”。柴陵郁禅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何谓明珠?象征而已。虚堂智愚“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咏的是古梅,喻的是禅者。“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明喻人生随缘随分。“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暗喻悟道难言只有自知。佛经中寓言不少,劝诱作用很强,禅诗也有。“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讲述金鱼,寓言人生。
比兴寄托。佛学奥秘,憬悟艰难,倏然意会,又难言筌,比兴诗词,寄托深意。“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蝴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雨前雨后,花叶变化,蝴蝶选择,春落谁家?寄托自然规律。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字面描写插秧,感悟人生道理。船子禅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结句绝妙,从捕鱼场景升华为禅家心境。“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纯是比兴手法,惹人浮想联翩,胡适借此发挥:“鸳鸯刺绣度金针,我把金针度与人”,把刺绣鸳鸯的金针度与人,是指把研究学问的方法教给学生。
论述悖论。论述禅理、禅机是禅诗的重要功能。“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议论心、水,是说随遇随缘。“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功夫论是非。”议论世事、轮回,是说是非无须理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议论琴、指,是说不可执著。有些禅诗夹叙夹议。“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叙述鹤、松、月、鱼、水、天,评议风光与钱无关。“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叙述言、梦、花、果、焰、鱼,评议因果自有缘由。辩经,是僧人日常参禅、学经的重要方法之一,自古印度起佛学界就有不时聚众辩论的传统,“真理越辩越明”。苍雪大师“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自己与自己辩论,不是……只缘……境界就出来了。
悖论、反常,可以惹人思索。“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狮子,瞠开红眼睛”;“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以悖论发议论,以反常说无常,醒目,惊思,警示。
想象夸张。由于禅经难以理解、禅境难以达到,禅诗的想像和夸张就不显得突兀而显得自然。“黑白纵横通极玄,枰中日月一禅天。东西南北风过也,吾自悠然地上仙。”把宇宙想象成一盘棋,而自己是“地上仙”,天人合一。“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想像神仙千古棋局境界,说尽人间沧桑变幻道理。“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自然胸怀,宇宙眼界。“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乘凉”;意象夸张,不觉乖谬,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设问问答。诗中有问题提出,读者就得动脑筋、想答案,参禅原本就是要问、要想、要答,禅诗设问正是打破平庸、平淡的常用手法。文益禅师“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制空?”禅者一句问语,读者怎么回答呢?道济和尚设问:“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引人思绪翻涌,可能各有答案。白居易问:“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道林禅师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真是智慧问答——人生如梦!
对比转折。以对比的修辞手法来作诗,具有明显的强调作用。“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是以落叶与青山对比;“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是以春胜与春残、落英与流水对比;“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是以远与近、春去与花在对比;“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是以寻而不见与归已十分对比;这些对比,都是强调说理——沧海桑田,自然变幻,不可抗拒。
文学艺术形式普遍重视转折,诗词篇短涵富,尤其讲究转折,转折令人耳目一新,心头一震,更加关注下文或结局;禅诗道理往往常人未识,以转折笔法突出出来尤有效果。“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正是所谓起承转合句式,转折最为重要,句式无须死板。
禅诗数量浩瀚,艺术特点、技艺笔法变幻多端,只能择要述之。
三、禅诗的历史传承
诗的禅化。佛教于魏晋南北朝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也诞生了中国禅诗。禅诗起源于印度,这是由于佛教起源于印度,也由于古印度诗歌与宗教融为一体。古印度主流宗教婆罗门教盛行(后为印度教取代),诗歌也盛行,其主要经典《吠陀经》就是诗体经文,符合诗的韵、结构、格律,婆罗门成为一个专门传教的种姓阶级,家族世代口头传教布道。古印度佛教属非主流宗教,佛经形成文字的很少,佛陀也以口头代代相传为主,口传技能训练出色,发音具有特殊本领,声色渲染本领非凡。古印度诗歌强调的韵味就是指暗示的艺术感染力。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原本以音色为教体转变为以文字为教体。但是至今我们到寺庙听僧人诵经,仍然有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
中国禅诗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据传在佛教经文与诗歌翻译时曹植发明了反切法,即以两个汉字注释一个梵音,后来又演变成为两个汉字注释一个汉字的发音,反切法促使人们对韵律的认识成熟起来,促进了声韵学的发展,促成了韵书的出现,因此,佛教经典与诗歌的引入,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艺术方面意义重大。禅对诗的影响与诗对禅的传播,是中国悠久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尤其到了唐朝,既是诗兴盛的时期,又是禅宗广泛传播的时期,禅诗获得空前发展。
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以救世的心怀探究世界与生命的真理。禅宗追求生命回归自然,追求心性得以自由,追求人生从容自在,追求自觉开悟心中本来就存有的被蒙蔽的自我。禅,是超越物我的精神,是把握生命的方法,是澄澈觉悟的境界。禅这种存于有无之间、难言而又可知、需要觉悟打开的状况,与诗最相类似;而诗的形象思维、自由浪漫、朦胧含蓄、空灵隽永,恰与禅的特点相一致。禅诗,本质上是艺术化地追求与表达心灵的自由;而中国禅诗又有“不离世间觉”的特点,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身可以不隐逸于山野庙宇,但是心仍然可以自由于禅境。懂诗的僧人和悟禅的诗人,是禅诗作品产生及境界提升的主体。数量大品质高的禅诗,既渗透禅理,又充满诗美,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禅诗对日本诗歌影响巨大,对世界诗歌也有一定的影响。
诗学的禅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拥有富饶璀璨的诗词宝库,而且拥有富饶璀璨的诗词理论宝库,“诗话”、“词话”(还有相关的“文论”、“画论”、“乐论”)极多。在佛教传入以后,诗学受到禅学很大影响,产生了诗学禅化这种独特现象。由于禅学对中国文人影响很大,尤其很多心性自由的诗人在当时的社会不得志、受到压抑而转向禅学;又由于诗是最自由浪漫、最具象征性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诗学的奥秘与禅学的奥秘相似,学诗方法与参禅方法相似,诗学理论引入禅学理论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不少古诗话借用禅学的语言、概念和思维方法来阐述诗学。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以禅喻诗,莫此亲切”;“学禅,須具正法眼”;“看诗須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杜甫作诗用事,纳兰填词寄情,皆以释氏之语“水中着盐,饮水自知。”古诗话多借用“灵感”、“修炼”(“修身”或“修心”)、“妙悟”(“渐悟”或“顿悟”,“解悟”与“证悟”)、“空灵”、“境界”等等禅学概念,的确,写诗、参禅,都需要“灵感”、经过“修炼”、萌生“妙悟”、达到“空灵”的“境界”。禅家“六根通用”,诗家“六觉通感”;禅家“现量”、“比量”,诗家“直观”、“诗思”;禅家“实证”,诗家“实觉”……宋僧谈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初涉世界、看破世界、洞察世界而返朴归真,诗学同理。王国维论学诗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诗如此,人生也如此。
诗美的禅化。禅诗之美,诗的境界魅力与禅的境界魅力共存,艺术美与道德美共存,美学价值与伦理价值共存,这是禅诗的最高成就所在。孔夫子编《诗经》——至今流传下来中国最早的诗集,讲究“诗教”、“诗无邪”、“兴观群怨”、“风雅颂赋比兴”,由此传承,中国诗学理论一直是艺术标准与社会标准并重,禅诗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
禅诗的美育功能大大超越宗教功能。佛教以极乐世界作为人的归属,借佛的力量慰藉人生,使人得以精神寄托;而禅诗更多的是以真善美作为人的归属,借美的力量慰藉人生,使人得以精神寄托。荀子《致仕》:“美意延年”。画家诗人潘天寿说:“艺术以最纯净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禅诗意义正在于此。
好的禅诗有如清茶、佳酿,有益于美化人文、净化心灵。我有几个诗友既研究禅学又热爱诗词,诗韵禅味,心性淡泊,教书的在浮躁喧嚣的环境里潜心学问,为官的在追名逐利的社会中公正清廉。当代惺云大师的诗偈很多,富哲理、涵诗意,如“尊重别人的自由,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大众的拥有,尊重天地的生机”,我很喜欢咀嚼品味。当代佛学大师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之书》,书中有30来首诗,“了知一切:如悬挂在万里晴空中的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湖面,虽然月亮不曾来到湖面。了知一切:如音乐、天籁和哭泣的回音,而回音中却无旋律。”禅味浓,禅境佳。他论述死生,直指心性,我读后深有感慨,写了首尾衔接的一组五绝(十首摘六):
时常参殿宇,一恍悟禅旻。典义虽艰涩,平和已入心。
心平可守闲,体静若修仙。玉宇何茫渺,虚空却满圆。
缘生忒偶然,缘灭实必然。流水失踪影,江河得稔年……
沧桑任自然,生死是机缘。性命皆珍贵,夭亡也尊严。
妍媸善恶知,因果报还时。了悟红尘者,冰松雪柏姿。
姿神清雅静,博爱厚慈诚。劲展雄鹰翅,翱翔越死生。
禅诗是干净的诗、安静的诗、美妙的诗、智慧的诗、自由的诗,审美禅诗是高雅的精神享受。
标签:
相关文章